編輯同志:
我們記得亞洲金融危機時,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 10000∶1。
可是,美國遭遇經濟危機后,近幾個月來,美元指數卻大幅升值,上漲了23.3%。按照一般的理解,經濟基本面衰落,它的幣值應該下降才對,怎么反而大幅飆升了呢?
讀者 風云雙刃
-貨幣的價值之比即匯率能夠長期保持穩定的基本保障來自發行國的綜合國力,特別是經濟方面的實力、未來潛力,以及上述基礎上形成的市場上人們對該貨幣的長遠信心。
當今開放的國際金融市場上,作為兩種貨幣市場價值之比的匯率總是在不斷變化。匯率的形成和變化趨勢在本質上是國家之間綜合國力,特別是經濟方面的實力、未來潛力,以及上述基礎上形成的人們對不同貨幣的長遠信心各方面進行比較的結果。這樣的結果又是通過市場上貨幣需求和供給數量的形成與變化來體現的。
匯率的形成原理
美國遭遇經濟危機,美元卻大幅升值,這是個不僅要從需求和供給的數量變化,還要對變化的原因進行討論的經濟現象。
我們清楚這樣的原理:在市場上,當某個品牌商品的需求增加,而供給未增或是增量小于需求增量時,該商品將會漲價;反之,需求下降時,如果供給未減或是減量小于需求的減量,該商品將會跌價。在多個同類商品的競爭中,各方面效用更強者將因競爭力更強而使需求更具剛性,從而保持較高價位。在當今開放的國際金融市場上,美元匯率的形成、變化,以及在金融危機中出現美元升值的現象,有著同樣的原理。
當今浮動匯制下,作為與其他貨幣價值之比的美元匯率,在國際市場上的需求和供給量的形成和變化要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美國與他國之間的進出口貿易量、國際和美國國內的經濟形勢、通脹程度、國民收入水平、國際儲備水平、美元和其他貨幣供給量的變化比較,還包括:美元和其他貨幣的利率調整、國際市場上的心理預期,以及因此產生的資本流動等。
假設其他條件不變時,如果美聯儲降低利率,這意味著向市場里注入更多的美元,將會引起短期的美元貶值。這種現象在以往曾多次出現。就此國內有人士稱“美聯儲降息是美國印鈔機加班印錢”的看法正確,但認為此舉必然“導致中國外匯儲備蒙受大量損失”之說則未必正確。因為,事情還要取決于國際市場對美元的需求如何變化。實際中,往往其他條件也總在變。而且更為重要的因素在于:國際市場上美元匯率能否長期保持穩定的基本保障來自發行國的綜合國力,特別是經濟方面的實力、未來潛力,以及上述基礎上形成的市場上人們對該貨幣的長遠信心。綜合國力方面的優勢正是美元在國際市場上曾長期保持強勢與穩定的根本原因。也是長期以來,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包括我們中國,還有許多機構、企業和居民都把美元作為主要外匯資產加以儲備的原因。
近年來美元不斷下跌的主因
不過,美元的強勢已受到了挑戰,這一挑戰在近年來主要來自歐元的崛起。伴隨歐盟的發展進程,歐元于1999年問世。當時歐洲央行曾希望將匯率定在1歐元∶1美元。進入國際市場后,在與強勢美元的競爭中,歐元最初處于弱勢,在2000年,最低達到過1歐元∶0.82美元。2001年時,匯率曾為1歐元∶0.89美元。
然而近幾年來,情況已經發生改變。統計資料顯示:經濟總量上,歐元區已提升至12萬億美元,人均3.8萬美元,進口總值達到2024億美元,出口額達到2064億美元。(上述方面美國的數值分別為:經濟總量13.8萬億美元;人均4.6萬美元,進口額2017億美元,出口額1163億美元。)此外,歐元的使用范圍不斷擴大,提升歐元在國家外匯儲備中的比例及本國貨幣與歐元掛靠的國家在增多。歐盟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也在擴大。這顯示出,歐盟的綜合實力,特別是在經濟實力上直追美國。如此削弱了市場上的美元需求,同時增加著歐元的需求。
另一方面,美國經濟近年來時有下滑,美聯儲降低利率,美國“雙赤字”不斷擴大又都在增加著美元的供給。正是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引發了美元在國際市場上不斷地貶值。
貶值的趨勢又動搖著國際市場上人們對美元的信心,譬如,有的國家改變了以往把貨幣與美元掛靠的做法,轉而與歐元掛靠或另尋途徑;一些國家的中央銀行開始或考慮減持美元債券及其他美元資產,由此又減少了美元需求,這樣便加劇了美元下滑的態勢。以至到了2008年7月時,美元一度跌至1歐元∶1.6美元,成為自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以來美元匯率的最低點。
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元反而升值的原因
一般講來,金融危機的出現,會使受害國的金融系統遭受破壞,引發銀行破產、企業倒閉、產生大量失業和經濟衰退。該國的貨幣貶值也將隨即發生。這是由于同未遭遇危機的國家相比,受害國的經濟遭受了重創,其價值當然要有所縮水。當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泰銖、新加坡元、韓元、印尼盾、日元等對美元的匯率大幅下跌就是如此。
但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情況在于發達國家也不能幸免。危機固然使美國的金融體系及整個經濟遭受了很大的沖擊和破壞,但歐盟和其他發達國家也遭受著同樣沖擊和破壞。如同兩條漢子都病倒時,人們在選擇時就要看原來誰的身子骨更硬。此次金融危機中,美國的綜合國力仍然強于歐盟的情況影響著匯率的趨勢。盡管在經濟規模方面,歐盟已趕上美國,但從整體經濟的活力、研發創新能力、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到政治、軍事及在世界事務的影響力方面,歐盟仍遜于美國。
因此金融危機爆發后,市場上的貨幣需求偏向了美元一邊。具體表現為:去年9月以來,在金融危機迅速擴展之時,許多國家的中央銀行和投資者不是在拋掉而是在增持美元債券;國際投資者包括國際對沖基金從股市、國際石油期貨、原材料期貨等市場撤出的大量資金被換成美元,以尋求保值;美國的投資者也紛紛拋掉海外資產將其資金調回國內。外國資金進入美國的數量也在不斷地增加。這些因素都形成了極大的美元需求,進而推動著匯率朝著美元升值的方向變化。譬如,去年10月,曾使美元升值至1歐元∶1.23,與幾個月前比,升值達23%。近來,一直處在1.3~1.4的區間。
未來的展望
展望未來的美元,盡管已出現競爭對手,特別是在金融海嘯中,美國經濟遭遇了很大的損失與破壞,但長期以來,支撐美元成為最主要國際結算和儲備貨幣的基礎還在。這意味著,從目前來看,改變美元主導的秩序,新建其他或混合的國際貨幣結算和儲備體系取而代之的設想還不能成為國際共識。未來國際經濟中,美元在相當程度上仍保持強勢和主導作用。當然,這需要增加國際間在制定規則、監管金融活動、應對危機、協調解決爭端方面的合作、對話機制,以謀求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個國家之間能夠通過互利互惠,共同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蘭紀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