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宕起伏的2008年腳步漸漸遠去,盡管經濟領域的“嚴冬”仍未過去,不少人仍期待著2009年中國經濟的“回暖之勢”。
專家認為,中國出口導向型的增長模式可能已一去不復返,擴大內需成為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民間投資和消費能否適時啟動,將成為2009年我國經濟增長“保8”的關鍵。
危中有“機”
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來,我國GDP同比增速已連續五個季度回落,回落速度之快為改革開放以來罕見。不少人士認為,目前的經濟減速主要是外部環境影響造成的,并沿著從出口到工業生產,再到投資消費的鏈條向國內傳導。種種跡象表明,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仍處于苦捱“嚴冬”的階段。
短期內,我國外需進一步放緩已無疑問。加入WTO五年多時間來,我國已深深融入全球化并成為重要受益者,但全球經濟尤其是貨幣金融體系也面臨著不平衡現象。我國幾年前已意識到,片面依賴資源要素成本優勢的外向型增長方式不可持續。這次金融危機進一步表明,美國“雙赤字”下的負債消費模式也不可持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認為,金融危機意味著我國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走不通了,擴大內需將成為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根本途徑。
“危”中同樣蘊含著“機”。在嚴峻的倒逼壓力下,我國正加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的加大,將補齊宏觀經濟發展的“短板”,創造出正的經濟外部性;金融危機導致的國際油價大幅跳水,為我國適時推進資源要素價格改革提供了難得機遇;而企業投資需求下滑,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全國范圍的增值稅轉型改革,這將有利于企業更新設備,提高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
內需潛力有多大
短期來看,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關鍵在于拉動民間投資,而長期則依賴于啟動消費尤其是農村消費。這兩者將成為今年中國經濟增長能否“保8”,乃至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因素。
從投資角度看,日前出臺的擴內需“十項措施”、增值稅轉型方案以及寬松利率環境,都是促進投資增長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主要包括房地產開發投資和外商投資呈回落態勢,地方資金來源匱乏,股市萎靡和企業利潤下滑影響企業投資資金來源。近期,新開工項目投資增幅提高以及中央投資項目占比的提高,顯示新增1000億元中央投資效果已初步顯現。但民間投資在投資總額中占比達70%,能否成功帶動民間投資,將成為投資乃至擴內需能否見效的重要指標。
有專家建議,4萬億投資的審批要優先考慮有效拉動民間投資的項目。政府在項目投資上可以與民間資本合作和外包,或在公路、污水處理和農村飲水系統改造等項目上采取“BOT”方式,吸引民間資本參與,若干年后收回成本后交給政府管理;放寬民間資本準入,準許民營資本進入金融、電信、石油和能源、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領域;發揮民間資本對投資的支持作用,促進小額貸款公司和創業投資基金等發展。
消費是宏觀經濟的滯后指標,盡管2008年11月我國消費增速仍在20%以上,但事實上已進入下行區間。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兼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認為,先前的保增長措施相對更偏重于投資,未來可能出臺刺激消費的相關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