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暴橫掃全球 中國能否對抗 2009年中國經濟金融形勢分析與預測
中國4萬億力撬內需 應對經濟下滑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09年走向
在次貸危機演變成金融危機、經濟衰退一觸即發之際,石油市場的流動性急劇收縮,油價波動進一步加劇,并為下一輪經濟復蘇埋下隱患。正所謂“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國際油價的大幅下降,是一次經典的休克式療法,不僅使產油國驚慌失措,也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石油需求大國始料不及的。誠然,全球經濟的復蘇和國際油價的穩定需要各國的聯合行動,也需要時間的考驗。然而面對百年不遇的危機,我們最需要做的事情是,如何形成一個相對合理的油價機制,使油價穩定在合理的水平,為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注入新的動力。
一、多重因素演繹過山車行情
自石油在19世紀60年代大規模開采并應用到工業中以來,歷史上每次油價暴漲之后,都會伴隨著油價的大幅回落和世界范圍的經濟衰退。盡管人們至今仍不愿用衰退這個詞匯來形容眼下的世界經濟,但歐美近期的經濟表現令人沮喪:80%的歐洲經濟學家認為該地區已經進入衰退;美國公布的第三季度GDP報告表明,增長率按年率計算比上一個季度下降0.3%,個人消費水平也降至17年來最低,日用品如汽油的支出已降至58年來最低水平,美國的一只腳已經邁進了衰退的大門。在這一背景下,我們在2008年見證了國際油價泡沫的急劇膨脹,也見證了這一泡沫的破滅。自2003年開始,油價開始了新一輪上漲周期,并以每年平均每桶10美元的漲幅遞增,至2007年,油價的年平均值已達到每桶70多美元。2008年1月2日,油價破100美元大關后一路狂飆,僅用半年多時間就逼近每桶150美元。正當一些國際知名投資銀行預言國際油價即將突破200美元/桶時,現實卻給了人們當頭一棒,令人大跌眼鏡。自今年7月11日觸頂每桶147.27美元后,油價就像一輛行駛在下坡路上但制動失靈的汽車,一路狂瀉,到今年12月19日,國際油價突破了40美元/桶的心理防線,跌幅超過70%。面對不斷下滑的油價,目前人們仍然有深不見底的感覺,一些國際投行更使是悲觀地將原油目標價格大幅調低到25美元/桶。為了扭轉油價頹勢,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連續三個月宣布減產,而在12下旬宣布的日減產原油220萬桶,也是該組織歷史上最大幅度的單次減產。
國際石油價格隨著供需變化經常發生波動是正常的,但波動分正常波動和非正常波動,正常波動是市場因素造成的波動,非正常波動是由非市場因素造成的波動。而這次油價的下跌,是市場因素和非市場因素等多種因素交織的結果。
第一,需求壓力。石油是“工業的血液”,其價格走勢與世界經濟的表現息息相關。在全球經濟前景黯淡的形勢下,國際機構紛紛下調對原油的需求。根據國際能源署的預測,目前經合組織國家的需求將從2007年的4918萬桶/日下降至2008年的4809萬桶/日,2009年將繼續下滑至4749萬桶/日,其中需求疲軟主要集中于美國。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也出現放緩勢頭。鑒于目前危機仍未見底,全球經濟前景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油價走勢仍撲朔迷離。
第二,投機操縱。石油市場投機資本的撤離是導致油價暴跌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全球流動性泛濫,使大量的投機資本囤積在包括原油在內的大宗商品期貨上,國際油價的漲跌已在某種程度上脫離了供需波動的合理范圍。據統計,2008年年中進入國際原油期貨交易市場的投機資金約為2600億美元,是2003年的20倍。這些投機資本,借助美元貶值、地緣風險加劇等炒作因素,不斷推高國際油價并從中牟取巨額暴利,國際油價猶如一匹脫僵的野馬,完全失去了控制。金融危機后,投機資本迅速撤離,又使國際油價出現自由落體式下降,其速率之快、降幅之大,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期。
第三,經濟沖突。實際上,本輪油價的直上直下,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隨著油價的節節攀升,俄羅斯經濟快速增長,并與中國、巴西、印度一起進入“金磚四國”行列,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越來越大。顯然,以美國、英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絕不會容忍國際油價的持續上漲,因為那會使俄羅斯、伊朗等產油國的國力和軍事實力大增,威脅美國的國家利益和石油戰略。這也是美國對近海石油開采解禁以及打擊石油投機活動的原因所在。按理說,美國作為金融危機的發源地,美元貶值應不可避免。但實際結果卻是,盡管危機愈演愈烈,美元對歐元、英鎊等主要貨幣卻在不斷升值,導致以美元計價的原油期貨價格不斷隨之下跌。統計數據表明,美元匯率每變動1%,就會給每桶油價造成4至5美元的波動。美國反其道而行之的美元政策,不僅打擊了國際油價,間接地實現了為市場注資的目的,而且使俄羅斯陷入經濟衰退之中而不能自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