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政策理念發生轉變
問: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區域政策理念發生了哪些轉變?
張軍擴:主要有4方面的轉變。一是從追求各地經濟總量的平衡轉向追求人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平衡。二是從注重經濟增長轉向注重經濟、社會與自然的協調。三是從注重依靠各自發展實現平衡轉向同時依靠發展與扶持實現平衡。四是從注重做大分子轉向同時注重減少分母。另外,在區域發展理念上,已從平衡發展向協調發展轉變。在區域指向上,從行政區向功能區轉變,重點發展區域已從開發區向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轉變。對區域發展的要求和考核上,從注重經濟發展指標向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轉變。最近,我國提出的一些新理念同樣值得關注,例如主體功能區的政策,以及公共服務均等化帶動區域發展平衡的理念。
記者:這些政策和理念的變化,帶來了區域發展的哪些新趨勢?
張軍擴:這些新趨勢表現在區域增長重心向北偏西轉移,區域發展差距有所縮小,區域產業分工進一步深化,區域合作步伐逐漸加快等方面。在此背景下,雖然不同區域的絕對差距仍然很大,但相對差距有所縮小,并且各個區域依托自身優勢形成的產業分工越來越明顯,區域合作步伐逐步加快。
構建四類主體功能區
問:現行的區域政策面臨哪些挑戰和問題?
張軍擴:如今,一些地區的產業和經濟規模不斷擴張,超過了其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導致了環境問題。人口流動和轉移不暢,制約著城市化的進程。在中國,各地的發展條件和實力不盡相同,公共服務差距大,單靠各地自身發展又難以消除之間差距。而區域差距若不能縮小則將影響社會公平與和諧。
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相比,現行政策對于抑制和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福利差距還缺乏切實有效的措施,與促進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比,現行政策在促進各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方面也顯得不夠有力。這就要求我們以理念、技術、制度、管理等多方面的創新,實現經濟增長、節能降耗減排、社會和諧等目標。
問:下一步,我國區域政策調整會有哪些主要舉措?
張軍擴:未來,我國將進一步明確“四大板塊”的各自重點,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此外,還要著重從兩方面完善和加強。
一是推動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這是為了保障各地居民享有大體相同的公共服務、實現各地區生活條件的基本一致。今后,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概念應代替人均GDP的均衡。同時,要將“人均財力”的均衡化作為改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主要目標。
二是根據各地資源稟賦的不同,我國正在構建四類主體功能區,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對于自然保護區等禁止發展的區域,應從物力、人力等方面給予足夠的支持。
擴大投資向中西部傾斜
記者:最近國家出臺4萬億元投資方案提振經濟,對于中國區域經濟而言有何意義?相比10年前拉動內需的政策有哪些不同?
張軍擴:這筆資金對于中國中西部、農村、貧困落后地區的發展,將具有強有力的推動作用。與10年前比較,此次措施力度更大,投資的產業結構更加全面。上次主要是在基礎設施等方面。這次還包括了經濟適用房、舊棚戶區改造、農村農業、交通、生態、社會、教育、醫療、企業自主創新等領域。從區域角度來講,這一次10項政策里有6項有明顯的區域指向性——中西部、農村、貧困落后地區,較上一次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范圍更廣。
經過近10年發展,上一輪的投資對西部地區的拉動作用十分突出: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很快,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社會保障事業得到完善。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西部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加快,形成了若干具有活力和潛力的發展區域或塊狀經濟,比如,內蒙古連續6年工業增速位列全國第一,成渝地區、關中地區、呼包銀地區等都是發展迅速的地區。
這一輪投資中,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將加大,除基礎設施、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等傳統的國家支持的領域外,還將更多關注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社會事業,以及通過支持農業及非農特色產業的發展,不斷提高農民收入。(記者潘笑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