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劉易斯拐點”
即勞動力過剩向短缺轉折的轉折點。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劉易斯提出了“二元經濟”理論。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是勞動力和其他資源由傳統農業部門不斷向現代部門轉移的工業化過程。隨著農業部門的剩余勞動力向非農部門的逐漸轉移,滯留在農業部門的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少。剩余勞動力轉移完畢之日,就是所謂的“劉易斯拐點”到來之時。
建議
廣東發展民營經濟更為現實
在是否需要繼續引進外資和需要什么樣的外資方面,張捷認為,廣東肯定仍需要吸納外資,但顯然不會像過去那樣來者不拒,而是有選擇地吸收。發展重點將是高新技術產業與服務業。當然,與依賴外資相比,廣東發展民營經濟更為現實。
張捷建議,香港的優勢是服務業,其服務業的競爭力主要來源于制度優勢。廣東應通過CEPA,大力引進香港的服務業,大力進行服務業軟環境的建設,是廣東經濟轉型能否成功的關鍵。
而對于珠三角來說,自主創新、品牌建設,首要任務是用服務業來改造和包裝制造業,走“第三意大利”的道路。由“世界工廠”變身為“世界設計室”、“世界名牌原產地”,如此一來,珠三角的制造業發展將如虎添翼,前程無量。 (記者黃蓉芳 通訊員周偉)
相關閱讀
解讀“民工荒”成因:薪資過低、供需渠道不暢
2007年農民工月工資比2006年普漲200元、67%的農民工認為城市對他們有排斥、珠三角地區出現農民工大規模流失現象,這是日前新農門農民工(藍領)研究院、復旦大學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及浙江省勞動和保障科學研究院聯合發布的《2007中國農民工(藍領)報告》(下稱《農民工報告》)顯示的狀況。
《農民工報告》發現,在面臨國際上一些人對“中國制造”所謂信用危機與勞工成本上漲的雙重壓力及我國產業梯度轉移加速的情況下,中西部局部出現了規模化“用工荒”現象;沿海地方局部出現大規模勞動力高流失現象,這在珠三角地區尤其嚴重。
“2007年初,在廣東一些地方爆發了"民工荒",僅廣州、深圳、東莞三地就缺工200萬人。”新農門農民工(藍領)研究院院長肖克文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調查顯示,2006年普通工人每新招一人就要流失0.73人,比如,企業實際用工100人,一年卻要招工兩三百人次,2007年浙江企業的流失率仍在升高,達到80%左右。
“薪資過低”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數據顯示,2007年農民工月工資比2006年普漲200元,1992年~2004年間珠三角地區工人平均月工資僅增加68元;根據對1萬名農民工的調查顯示,有37%的農民工月工資在800~1200元之間,27%的農民工月工資在1200~1500元之間;另外,30%以上農民工沒交保險,25%以上手中沒有余錢,67%的農民工流動性高。
此外,供需渠道不暢也是導致“民工荒”蔓延的重要原因。
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宏仁向《第一財經日報》介紹,傳統的“親友和老鄉介紹”仍然在農民工就業方式中占很大比重,接近一半;而通過“職業中介機構”介紹工作的由2006年的18.7%降至2006年的10.1%。
“利用信息化手段向農民工提供就業服務,在我國仍然落后。”周宏仁說,不過,報告顯示也有細微變化,采用網絡形式“上網找工作”的人由2006年的7.9%增加到2007年的9.9%。(季譚)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