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醒:沿海、珠三角地區“劉易斯拐點”已經到來 產業調整尤應注意力度
“劉易斯拐點”出現,讓珠三角“民工荒”提前了20年。昨日,暨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捷在“全球視野下的廣東現代化之路”學術論壇上提出了這個觀點,他特別提醒,廣東實行產業轉移時,調整要適度,以防過多密集型產業倒閉。
現象:
珠三角“劉易斯拐點”已到來
“自2003年以來,從珠三角開始,在我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出現了所謂的‘民工荒’。”暨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捷在論壇上介紹,由于勞動力長期供大于求,在珠三角地區,從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農民工的工資基本沒有變化,扣除物價因素,農民工的實際工資是負增長。但自“民工荒”發生以后,近年來珠三角的民工工資開始出現較大幅度的上升。
因此,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發端于沿海地區并且蔓延全國的勞動力短缺不是暫時性現象,而是“劉易斯拐點”到來的征兆。他們認為勞動力供給長期大于需求的格局正發生逆轉。張捷說,“劉易斯拐點”已經到來,這讓珠三角的“民工荒”提前了20年。
原因:
外資大量聚集增加勞動轉移成本
在分析珠三角民工荒為何提前20年來到時,張捷指出,中國工業化的基本特點是大量利用外資和國際市場而發展起來的外向型工業化。由于外資大多聚集在沿海一帶,聚積的剩余勞動力都集中在西部地區,這就增大了勞動力轉移的成本,許多西部的農民不愿意背井離鄉來到沿海地區。
另外,由于外資的大量集聚加快了沿海地區的城市化進程,增加了大量服務業的就業機會。這樣,更造成了勞動力的短缺。
張捷說,廣東如果要實行產業調整,首先要考慮清楚對現有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何處置。既不能全部關掉,也不能全部向內地轉移。
“如果統統關掉,就會面臨大量工人失業的問題;如果向內地和低勞動成本國家轉移,也面臨著誰來承擔產業轉移成本,以及會增加物流成本的問題,而且,許多勞動力未必跟著產業轉移。”因此,他認為,廣東實行產業轉移時,調整要適度,以防過多密集型產業倒閉,以致重新回到勞動力大量過剩的局面,也即“劉易斯拐點”逆轉。
他認為,政策一定要適度,給勞動密集型產業一個空間。可以考慮就地升級,向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發展。不過,人力資本要求比較高,在創新環境和制度文化等方面也必須作出調整和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