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7日公布了今年上半年中國國民經濟運行數據。最新一期的《瞭望》采訪多位經濟專家,對半年宏觀經濟數據進行分析解讀,以期判明全年經濟的脈絡走向。文章說,今年以來,經濟增速確實出現了回落,但并非出現了所謂的“拐點”,基本面依然不錯。
文章援引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宏觀室主任張曉晶的分析稱:“基本面依然不錯”,從經濟運行的宏觀層面來看,“10.4%的GDP增速,雖較上年同期回落1.8個百分點,但仍是一個相對較快的增長幅度。”按照張曉晶的觀點,經濟增速雖有所回落,但仍處于國家調控范圍之內。“只要全年的GDP增速不低于10%,經濟形勢不出現大起大落,那么,適度的降溫是我們可以接受的,宏觀調控的目標就是要讓經濟在這一區間內的平穩持續運行。”
文章說,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韓保江直言,經濟增速的適度回落,是持續多年的宏觀調控政策效應積累的結果,“我們需要的就是這種穩健的高速度,而不希望看到經濟過熱的情況。因此,經濟增長的適度放緩,不是意外,更不說明經濟運行出現了問題。”“10.4%的增幅,仍高于過去30年平均水平”,在韓保江看來,“特別是在今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大環境下,能取得這樣的成績,甚至可以用‘可喜’來形容。”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李曉超也表示,“今年以來,經濟增速確實出現了回落,但并非出現了所謂的‘拐點’。”他指出,為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中央采取了貨幣、財稅、貿易、土地等各項綜合性政策。隨著這些政策的落實,經濟出現增速回落,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
文章還分析稱,從半年來看,CPI上漲7.9%,其中6月同比上漲7.1%,比上月回落0.6個百分點,環比下降0.2%。盡管CPI漲幅出現回落,但韓保江分析說,當前結構性通脹的特征仍十分明顯。一方面,農產品價格上漲,其中既有國際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所產生的傳導因素,又有讓長期低迷的國內農產品逐步回歸正常水平的合理漲價。但需要關注因生產資料價格走高,而使農民增收減緩的情況出現。另一方面,國際原材料、石油價格大幅上漲形成的輸入型通脹壓力向國內傳導,使得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居高不下。
文章說,今年以來,國際初級產品特別是石油和糧食,價格增幅都在30%以上。以國際能源價格為例,6月份環比上漲8%。其中,石油上漲7.2%,煤炭上漲19.9%。“在我國開放度越來越大的形勢下,國際因素影響是非常大的。”受訪專家指出,“而近期成品油和電價的上調、災后重建形成的對建材等的需求,都可能形成價格上漲的一些新因素。”(尚前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