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江西確診手足口病21例 廣東3例死亡 阜陽幼托機構放假時間延長 -奧運會第三階段138萬張門票今起開售 -證監會召集會議 尚福林強調穩定 國企指數漲2.81% 金融股走高 -微軟公司發言人表示放棄收購雅虎 雅虎或將與谷歌達成廣告交易 -券商、銀行和地產工資最高 中石油不算高 中國將加強失業調控 -京滬樓市承受觀望煎熬 二季度房價還要漲 部分樓盤降幅達4000元 -阜陽手足口病患兒醫藥費報銷 危重全免 EV71病毒襲粵港澳 專題 -五一全國接待游客近900萬人 同比降3成 上海旅游進賬高達14億 -京高考招生計劃匯總完 錄取率達74% 福建高校學生80元伙食補貼 -廣東物價局稱糧價節后上漲不可信 米價大幅上漲可能性小 專題
在曲折中前行的中日經貿關系:中國總體上處弱勢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05 月 05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盡管受到政治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中日貿易規模依然持續擴大,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產業內貿易越來越活躍,中日貿易正在向水平化的方向發展;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也在不斷增長,中國目前仍然是日本海外投資的主要對象。

中日雙方恢復邦交正?;詠?,中日經貿關系盡管受到日本對華政策調整的影響,但一直保持較為快速的發展。2007年中日貿易額達到2360.2億美元,日本成為我國第三大貿易伙伴;截至2007年10月,日本對華實際投資累計金額為607.8億美元,成為中國利用外資的第二大來源國。

中日貿易關系發展的特點

從中日貿易發展的進程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但所占比重逐漸下降。1993年到1996年,中日貿易額占中國對外貿易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0%以上,從1997年開始下降,2005年下降到11.8%。對日出口在中國外貿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則由2000年的15.7%下降到2006年的 9.4%。2007年稍有回升,達到10.8%。

增速低于中國外貿總體增長速度。2000~2005年,中日貿易年均增長速度為 17.3%,遠低于中國對外貿易總體年均增長24.6%的速度。2007年中國外貿進出口增長為23.5%,中日貿易增長僅為13.9%。

商品結構不斷優化,機電產品成為進出口主要商品。在中國對日出口商品中,原材料的比重逐步降低,紡織、機電、光學醫療設備等工業制成品的比重大大提高。礦產品對日出口占中國對日本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992年的20.06%下降到2005年的3.38%;機電、音像設備及其零件、附件對日出口的比重由1992年的4.36%提高到2006年的33.7%,機電產品成為中國對日出口第一大類商品。中國從日本進口的商品始終以高附加價值的工業制成品為主,其中機電、音像設備及其零附件的占比已經超過50%。

中日貿易各具優勢,但中國總體上處于弱勢。根據中日產業內貿易指數測算結果表明,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日兩國在機電產品、光學、醫療設備、化工產品等領域的產業內貿易指數都更趨向于1。這說明在這些行業特別是機電行業中,中日產業內貿易越來越活躍,中日貿易正在向水平化的方向發展,這是生產國際化的結果,是中日之間資本、勞動、技術和貨物流動加速的體現。當然,這種水平分工仍具有明顯的梯度特點:中國的比較優勢產品主要是勞動密集型和部分資本密集型產品,而日本的比較優勢在于技術密集型產品;中國在初級加工的產品上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而日本的優勢則在于產品的深加工和科技的深度開發;從在產業鏈中所處的位置看,中國只是參與其中的產品組裝和加工環節,而產品的設計和開發基本上還是由日本本土的母公司進行。這種分工方式體現在商品結構上則表現為:在同一大類商品中,日本主要對中國出口各種類型的發動機及零件、加工機床、數字程控交換機、集成電路等高技術含量的核心部件產品,而中國則主要向日本出口冰箱、風扇等家用電器以及計算器、計算機顯示器、電話機等加工組裝后的制成品。因此,盡管中日雙方的貿易結構有了較大的改善,各具比較優勢,但中國仍然處于較弱的地位,雙方在產業鏈中所處的位置并未發生根本改變。

中國貿易逆差增加,貿易收支日趨失衡。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日貿易收支情況一直處于動態變化中,但總體上以中方逆差的情形居多。按中方統計, 1990年到2006年的17年間,中方有7年為順差,順差總額為99.1億美元;有10年為逆差,逆差總額高達973.2億美元。從2002年開始,中國的貿易逆差呈現逐年擴大的趨勢。2006年中國對日貿易逆差額達到240.8億美元,2007年更達到319.5億美元。中日貿易收支逐步失衡的原因,一方面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從日本進口的先進設備、工業生產所必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等增加較快;另一方面,一些在華日資企業將所生產的商品從返銷日本改為出口到其他國家,導致中國對日本出口的數量減少,貿易逆差增加。

日本對華投資的特點

日本對華投資始于1980年,其后不斷增加。1990年至1999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累計項目數達到17706個,協議外資金額累計323.1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 226.3億美元。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出現較快增長的趨勢,2000~ 2006年日本實際對華直接投資累計實際使用金額為333.2億美元。截至2007年10月底,日本累計對華投資金額為607.8億美元。日本對華投資有以下幾個特點:

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增長速度時升時降。從投資項目數看,日本對華投資在1993年達到歷史最高峰后(3488個),逐年下降,在亞洲金融危機前后一度跌至1999年的1167個,2000年以來,受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市場進一步開放的影響,日本對華投資再次出現高潮,2004年達到3454個,從2005年又開始出現下降,2006年項目數為2590個, 2007年項目數降至1794個。從日本對華投資協議外資金額和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看,都是在1992年開始出現增長。協議金額1995年為75.9億美元,達到高峰,實際利用金額1997年為43.3億美元,達到高峰。其后,二者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從2000年開始,日本對華投資逐步回升,2005年合同金額接近120億美元,實際使用金額為65.3億美元,為歷史最高,2006年開始下降,2007年降到35.9億美元。日本對華投資的平均規模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基本保持在200萬~300萬美元,表明日本對華投資中仍以中小型項目居多。

日本對華實際投資占我國利用外資比例逐漸下降。日本對華實際使用金額所占比重1990年一度達到15%左右,但1992年以后所占比重始終低于10%,2006年占 7.3%,2007年僅占4.8%。根據日本相關機構的調查結果顯示,受到日本官方公布的相關報告的影響,出于分散投資風險的考慮,近年來,日本企業對東南亞等國家的投資有所升溫。盡管如此,中國依然是當前日本企業海外投資的最佳選擇。

投資領域不斷拓寬,投資結構逐步升級。在日本對華實際投資總額中,制造業領域的投資占有絕對優勢,2005年所占比重達到78.9%,相當于同期對華服務貿易業投資的3倍多。2002年以后,運輸機械制造業取代機電行業成為日本企業對華制造業投資的第一大門類,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日經濟合作關系正向縱深方向發展。2001年以后,日本企業對華商業和金融保險業的投資逐步增加。這種跡象表明,隨著中國對外商投資領域限制逐步放寬,日本企業對華制造業投資的產業結構趨于更高級化,對華投資在其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同時,企業對非制造業領域的投資有所增加,覆蓋的產業范圍日趨廣泛。

投資地區分布有所調整,沿海地區仍是重點。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起,日本企業對華投資逐漸從我國東北、華北和華南向華東經濟圈轉移,上海及周邊的蘇州、南通、南京等地區成為日本企業投資的主要對象。2005年,按地區分布統計,日本對華投資最多的前5位省市均位于沿海,其投資總額占當年日本對華投資總額的 77.5%。

改變投資戰略,調整市場目標。同日本對華投資初期相比,日本企業對華投資的目的發生了較大變化。廉價勞動力已不再是日本企業對華投資的主要原因,中國日益增強的生產能力及中國本土市場的消化能力逐步成為吸引日資的主要因素。從對華投資策略看,日本對華投資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逐步向高級化、綜合化、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并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化。在市場方面,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模式已經從兩類在外的生產加工貿易型轉向在當地生產、當地銷售的獲得市場型的投資戰略。

來源: 中國經濟網
1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2006年日本對華投資下降30% 給中日經貿設障礙
中日經貿合作多年來"春色旖旎" 有望再上新臺階
商務部高官:發展中日經貿合作符合兩國根本利益
日資企業投資中國利于加強中日經貿合作
薄熙來稱中日經貿發展速度放慢對雙方都是不利
商務部首次全面論述:中日經貿關系誰更加依賴誰
圖片新聞:
第12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標兵"評選揭曉【組圖】
上海世博會票務總體方案完成 門票基準價為160元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全球糧食危機與中國對策/ 中國經濟博弈高油價
· 中國推行大部制改革
· 08年公務員考試資訊/ 考研資訊大全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現代化報告—國際現代化 / 生態現代化 / 社會現代化 /科學發展報告
· 中國社會統計數據大全(中英文版)
· 中國環境統計數據大全(中英文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