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的通貨膨脹壓力為典型的輸入型,中國不僅不是通貨膨脹對外輸出的源頭,而恰恰是美國輸出通貨膨脹的受害者。
中國最近物價指數的上漲不僅引起了國內民眾的關心,也使世界為之關注。最近一期美國《時代周刊》刊載了Austin Ramzy的一篇題為“中國下一宗大出口:通貨膨脹”的文章,其他媒體如《國際先驅論壇報》以及一些網站也都紛紛轉載或發表文章,對中國通脹問題對世界的影響進行分析。這在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反映了中國經濟指標的變動已經成為世界經濟所不能忽視的重要的變量。但是,文章更多反映的是作者觀點的片面性和對世界經濟運行基本規律和機制的淺薄認識。
中國最近物價上漲是事實,通貨膨脹的壓力在繼續增加也不假,中國出口商品因此可能會漲價,從而使進口中國商品的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進口商品價格跟著漲價恐怕也是不可避免的事。但是,就此說中國出口通貨膨脹,不僅毫無根據,而且有顛倒黑白之嫌。中國目前的通貨膨脹壓力為典型的輸入型,中國不僅不是通貨膨脹對外輸出的源頭,而恰恰是美國輸出通貨膨脹的受害者。
中國在全球資源性商品不斷漲價的近10年中,通過不斷壓低勞動力的成本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等途徑,保持了近10年中國出口商品價格的穩定,為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保持低通貨膨脹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就在中國工人拿著比較低的工資,為世界市場生產價廉物美的商品的時候,發達國家卻不斷指責中國對出口商品提供補貼,指責中國企業低價傾銷,不斷對中國出口商品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的調查和制裁,并且在經濟不景氣時還曾聳人聽聞地指責中國輸出通貨緊縮。現在,這些指責余音未消,截然不同的反向的評論又在吸引人們的眼球。
其實,稍有國際經濟常識的人都不難判斷,中國在全球物價上漲的大背景下出現通貨膨脹率走高的現象是不可避免的。中國當前的物價上漲的首要原因是外匯輸入而引起的貨幣供應的擴張。自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國際收支連續出現順差,最近幾年順差的規模更是不斷擴大,順差擴大的結果就是外匯的流入,在輸入外匯的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將美元貶值所引起的通貨膨脹也一起輸入了。當然,通過央行的政策操作可以對國內通貨膨脹進行一定程度的控制,中國人民銀行在外匯市場上大規模地干預的同時,也在貨幣市場上進行了大規模的對沖,但仍然有十分可觀的外匯儲備量無法沖銷,成為基礎貨幣的投放。為了控制貨幣供應量的擴張,央行今年已經連續提高了八次存款準備金率和基準利率,但是由于輸入的外匯量過多,貨幣政策的效率被大大削弱。
盡管以CPI衡量的物價水平表現出明顯的上升,由于不是因為國內需求過旺引起的物價上漲,所以人民幣就出現了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特殊現象。它與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的通貨膨脹也不一樣,不會出現搶購和擠兌存款的現象,而且基本物資供應仍然非常充足,只是一些生產價格彈性比較小的商品出現了比較大幅度的漲價。
對于國外輿論所關注的勞動力價格上漲導致中國出口商品價格上漲的問題,我們也不否認。它是在物價上漲后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所引起的,因此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在下個階段也將發生作用。但是需要指出是其他生產成本早在勞動力成本上升之前就已經大幅度提升,從石油到有色金屬,再到鐵礦石等幾乎所有的基礎性原材料都在大幅度漲價,中國勞動力再不漲價就會違背基本經濟規律,不利于中國勞動力的再生產。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物價上漲中的結構性因素也不能忽視。中國農業生產結構的改變以及農村人口結構改變所引起的農業生產機會成本的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國一些基礎副食品和農產品價格在近期上漲的幅度比較大,這是被延遲出現的“巴薩效應”。由于中國農村勞動力儲備巨大,使得巴拉薩與薩繆爾森所描述的貿易部門勞動生產率提高快,工資上漲也快,最后帶動非貿易部門工資上漲,并使物價總體水平上升的過程長期沒有在中國出現。但是基本經濟規律總要發揮作用,“巴薩效應”已經開始在中國出現。而并不能就此可以得出中國將出口“通貨膨脹”的結論。
可能還有人認為,當前中國即使是輸入性通貨膨脹,也是過分壓低人民幣匯率,盯住美元所造成的。實際上,這種看法有些偏頗。第一,通貨膨脹可以在一國貨幣不斷升值的情況下出現,例如,日本上個世紀80年代末就出現過日元大幅度升值同時物價明顯上漲的情況。如果人民幣大幅升值也不能遏制外部投機資金的流入,我們則同樣會面臨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上升的壓力。第二,如果人民幣大幅度升值,中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以外匯計值的漲價幅度可能會更大,與目前比更有可能被歪曲為輸出“通貨膨脹”。第三,美元是我們當前所處的國際貨幣體系的主要國際貨幣,是美元不斷貶值引起全球以美元計值的商品與勞務價格大幅度上漲,因此有能力輸出通貨膨脹者也只有美國一家。我們不管采取何種匯率制度,要想避免以美元計算的通貨膨脹都是不可能的,大幅度提高人民幣匯率充其量也只能隔離一部分貿易資金的流入,而結果可能是出口減少,失業增加,通貨膨脹仍高企不下。這樣的結果顯然是我們需要防止的。(徐明棋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