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1月1日才正式分立運行的中國石油吉林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與中國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在運行七年以后,再次選擇改制。
“油田主輔業合并的消息即將宣布。如果一切順利,按計劃,今年9月初,這項工作就要完成。”中國石油旗下吉林油田公司一位知情人士說。
與之呼應,同樣隸屬于中石油的大慶油田、遼河油田,也在進行著各自主輔業合并前的最后準備工作。
中石油旗下的東北三大油田主輔業重新合并的帷幕即將拉開。
分久必合?
盡管吉林油田的具體計劃仍處于高度保密狀態,但來自吉林石油集團內部的消息表明,包括油田建設、地球物理勘探、地質等和采油主業高度關聯的輔業公司,是本次合并進主業公司的首要選擇;而諸如鉆井、修井、試油、測井、后勤服務等公司,將等待另一種形式的重組。
現在,包括人、財、物在內,所有關于兩家公司合并的數據統計工作都已完成,而且包括兩家公司高管在內的5人協調小組也于日前成立,并隨即召開了兩次內部協調會。
作為重組工作先期啟動的一部分,吉林石油集團原來負責后勤服務和保障的諸多公司,此前已經重組為吉林油田后勤部,據悉名稱已經起好,總經理都安排了人選,現在已向中石油提出直管申請,只待審批放行。
來自大慶、遼河油田的消息表明,盡管兩大公司的合并重組計劃已斟酌良久,但因為牽涉面太多,所以也遲遲不肯輕易出臺。
“其實我們無權設計任何合并方案,一切都要由總公司(中石油)才能定。”吉林石油集團宣傳部王部長說,“我們都是執行者。”
“下面還要做進一步的整合,其原則是該合的就合,不該合的不合;成熟一部分合并一部分。”中石油咨詢中心副主任陳永武表示,“具體何時最終完成此次的調整還不好說,也許今年,也許明年才能調整完。”
來自大慶石油的一種猜測認為,鑒于東北三省一直以來的地域特征,也許還會誕生類似于“中石油東方物探”這樣的跨省區的專業化公司。
變化的不止是地方油田。從去年以來,中石油集團總部和股份公司,也在進行著內部的整合。
記者獲悉,按照規劃,集團公司和股份公司的綜合規劃部門、研究設計院、黨政部門以及政工部門已經合并完畢;除了財務核算等核心部門兩邊還繼續保持獨立運營之外,其他存在重合和相似業務的部門也正在計劃合并一處;隨之而來的部門人員調整,也從去年年底的時候就已經開始。
然而,主輔業公司一旦合并,高管們如何安排卻成了一個很復雜的問題。遼河油田的一位知情人士說,自從2000年分開以來,兩家公司都已經各自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行政和服務體系。“甚至是文工團,都各是各的,你說該怎么合?”這位人士就此指出,領導班子成員如何平衡,也是此次合并計劃需要慎重對待的核心問題之一。
甲方,乙方
1998年開始,中石油開始希望按照國際專業石油巨頭公司的管理和業務模式來管理公司,集團內部有人就此提出“爭取上市,向國際同行巨頭看齊”的思路。而英國國家石油、殼牌、埃克森美孚等巨頭都是專業做油品業務,主攻煉化加工和生產銷售領域,并不包括開采、鉆探等服務業務,這些服務業務都是找一些外面的專業技術工程公司來做。
中石油的算盤,也就是通過分拆來建立起同樣的經營模式。
1999年,為了達到上市、做好主業的目的,按照中石油的整體部署,東北三大油田一分為二,主業部分即股份公司的油田分公司,而輔業或說存續公司劃入有限公司。
在這樣的框架下,大慶石油管理局和油田管理公司分拆;遼河油田勘探業務和遼河油田公司分拆。吉林油田公司在獲得了采油廠、二級銷售公司、勘探院等優質資產后,把余下的所有非主營業務、后勤公司、富余人員和企業債務,留給了存續公司——吉林石油集團公司。
分拆之后,主輔業分離,雙方就此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只存在業務上的合作,且還要簽訂正規合同。因為油田公司是主業,故稱合同甲方,而作為提供服務的集團公司則被稱為乙方。
中石油最終成功地重組上市,主輔業的分拆計劃也最終完成。
分拆7年來,在市場發生重大變化的前提下,輕裝前進的主業油田公司都取得了驚人的成長業績,而輔業公司則在原有條件的限制下,步履維艱。
以吉林石油集團公司為例,盡管該公司營業收入每年增長逾兩成,但在3.5萬工人的基數下,加之數額巨大的歷史欠債,每一年的人均收入增長,都幾乎停滯不前。因為財務捉襟見肘,該公司每年都會因為拖欠退休職工養老金、保險金等問題,發生群眾上訪事件。
而營業收入超過輔業公司的油田主業公司,不但不需承擔歷史欠賬,而且其1.7萬人的精干員工,還不斷地為油田的穩產高產做著貢獻。
這也直接導致了原來收入相等的兄弟公司收入差距不斷拉大。以吉林兩大公司為例,普通工種的工人,輔業比主業每月少收入達到1000元以上,這還不包括主業工人隨時有各種較好的福利和獎金。
“一樣的勞動,卻有不一樣的收入。”上述的老鉆工指出,“而事實上,我們鉆工比他們采油工艱苦太多了。”同工不同酬這樣的抱怨,充斥著輔業公司各個層面的職員中間。
“從地質勘察到鉆井,再到試油,安裝井架,修井,直至出油,都是我們輔業公司的事情;等到油井正常出油了,油田公司的工人才來,但是人家卻能立刻接手油井繼續采油,而我們則從此靠邊站了。”輔業公司的一位中層管理人員比喻說,“這就像是我們蓋好了房子,可卻是他們拿著笤帚進來住房的感覺差不多。”
矛盾還集中體現在雙方上下游工作的配合上。因為是“甲方乙方”按市場化合作,因此在相互的關聯交易中,油田主業方經常以質量、數量不能達到工程要求為由,少付酬金甚至拒付酬金。油田公司成了投資方,鉆井公司享受不到原來的各種福利了,只有一個工程勞務費可以掙,這直接導致了輔業公司員工在心理上產生了很大的不平衡。
“分開7年來,主輔業的各個層面都在吵架。”上述輔業公司中層管理者說,只是沒看過老總一級爭吵。
效益與和諧
7年前的主輔業分拆,更多的是為上市考慮,但是分了之后,一切問題隨之而來。事實上,中石油渴望的專業的合作情形并沒有出現,反而在接下來的合作上不斷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而且主輔業合作根本沒有以前那樣的效率。
“現在來看,當初的拆分就存在一些人為的問題。對于市場,賺錢的當然是油公司,至于鉆探、維修等其他各個方面的工作,在我們看來都是輔業,但這些輔業的條件往往更艱苦。”資深石油專家韓學功說。
韓學功說,從中石油來說,拆分的當初,在經營分工上根本沒有國外石油巨頭公司的支撐條件:無論是殼牌還是埃克森美孚,他們都能找到有多年經驗的專業技術工程公司為他們施工;而中國不但沒有成熟的專業技術工程公司,即便是油田公司在這方面的經驗也很欠缺。
“一是分開之后的矛盾實在無法解決;另一個是油田從綜合效益的角度來考慮,也需要合并。”韓學功認為,合并的背后,還有一個情況,那就是作為國有企業,國家提出中石油必須承擔三個責任:經濟責任、社會責任、政治責任。
“無論是當初做出拆分的決定,還是現在有了合并的計劃,這都是中石油領導層根據具體的情況做出的調整。”中石油咨詢中心副主任陳永武先生說,“我們從來都不會一味地迷信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中國有自己的特點,我們也有自己的路子。”
“中央強調和諧發展,科學發展。大家都和諧了,大家也就發展了。”陳永武說,“這個調整的過程,就像煲湯一樣,需要慢火來煲,出來的湯才有味道。” 本報記者 劉長杰 張向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