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一期香港《經濟導報》報道,6月15日,法國小麥期貨價格上漲至181歐元,創下自1998年該合約推出以來的最高價位;美國芝加哥7月小麥合約價格躍升28.5美分,至每蒲式耳6.18美元的11年新高。由此推動的全球食品價格上漲被進一步定格。
全球性普漲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食品價格的上漲與上個世紀70年代初一樣具有擴張性與全球性,幾乎沒有哪個國家不感受到食品價格上漲帶來的影響。
美國扮演著全球食品價格上漲的急先鋒。據美國商務部調整季節變動后的數字顯示,今年以來美國國內食品價格已經上漲了6.7%,如果今年余下時間食品價格照此水平上漲,這將是1980年以來最大的年增長幅度。
歐洲地區食品價格上漲的勢頭同樣格外明顯。據英國消費者價格指數顯示,該國截止目前的食品價格年增長率達到了6%,是近六年來的最高水平。
亞洲國家同樣沒有逃過此輪食品價格上漲的風波。在印度,食品價格10%的年增幅創下了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的最高紀錄;在中國,食品價格正在以高出其它商品價格兩倍多的速度上漲,特別是剛過去的5月份上漲了7.1%,上漲率達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的最高水平。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持續走高的食品價格上,經濟全球化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原因。的確,全球化曾是抑制通脹的一個積極因素,但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各國經濟相互影響,一個國家產品價格的上揚同樣可以傳遞和影響到另一個國家。最為代表性的是在其它國家食品價格上漲力量的拉動下,南美洲的阿根廷等國的土地價格迅速上升,南美許多農場主紛紛放棄傳統農產品的種植,把土地投入到大豆等出口產品的種植上,從而提高了其國內農產品的價格。
供求因素的作用
食品價格的上漲的最強大推動力來自于農業原材料——糧食價格的上漲。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世界糧食價格自2006年至今已經上漲了約20%,2007年還會繼續上漲,其中特別是玉米、小麥等價格的暴漲構成了食品價格上漲的“罪魁禍首”。目前,玉米和小麥價格已雙雙觸及十多年來最高水平。由于小麥、玉米等被廣泛用作于食品加工和養殖行業,食品價格的上漲在所難免。
除了成本推動型的食品價格上漲之外,糧食供求關系的失衡也使食品價格很難得到下轉的機會。世界銀行的分析報告指出,目前全球糧食庫存處于30年來的最低水平。國際谷物理事會(IGC)稱,盡管2007~2008年全球糧食產量將增長6.2%,達到創紀錄的16.66億噸,但產量仍跟不上全球消費量。IGC預測,今年全球糧食消費量將達到16.80億噸,較上年增長3.1%。需求大于供給的市場生態必然是糧食價格的一路看漲。
經濟增速雙雙超過9%的印度與中國已經日益成為糧食需求的的大戶。隨著這些地區食物結構的改善以及恩格爾系數的降低,農產品材料的消耗也越來越大。據統計,1公斤雞肉需要消耗3公斤的飼料,而1公斤牛肉則需要6公斤飼料。最近五年,無論是中國還是印度,對農產品進口都已經上升1倍,從而直接推升了小麥、玉米、牛奶和食用油等農產品價格。
面對著食品價格的上漲和糧食供求關系的失衡,許多國家紛紛調整自己的進出口管理政策。如印度政府宣布2007年全年禁止小麥出口,烏克蘭對小麥出口實行了許可證和配額制度,使小麥出口實際上陷于停滯,澳大利亞、南美等糧食出口地紛紛開始提高了糧食出口價格,一定程度上惡化了食品價格進一步上漲的市場環境。
天災與人禍
這次急速上升的食品價格還得到了許多外在因素的強烈作用,特別是生物燃料產業的興起與擴張將食品價格推倒了一條可能大步前進的快道。
全球氣候變暖所導致一系列惡劣自然天氣已經開始無情地危及著農業生產。最近五年,作為世界糧食主要出口國的澳洲接連爆發百年一遇的干旱。在美國,頭號冬小麥種植區─堪薩斯州的過量降雨天氣已經導致農田的被淹和小麥作物的倒伏。在世界第八大小麥出口國烏克蘭,持續的干旱已經導致40萬公頃的小麥作物顆粒無收,同樣羅馬尼亞今年小麥產量也因干旱可能創下四年來的低點。
更讓人驚訝地是,氣候異常還造成土豆和花生等農作物的野生親緣植物滅絕。世界農業研究咨詢小組日前發布報告稱,預計未來50年,51種野生花生中有超過60%會滅絕,108種野生土豆中12%會滅絕。糧食和食品的安全由此敲響了長期性警鐘。
如果說人類面對著氣候的懲罰將會采取積極行動如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改善農作物的生長條件進而從供給的角度抑制糧食價格的上漲等,那么時下受許多國家鼓勵和支持的生物燃料行業就有可能將將糧食與食品價格導向反面。
近年來國際市場能源價格突飛猛進,迫使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將糧食產品用于乙醇和生物柴油的生產,生物能源產業方興未艾。數據表明,目前美國已經有上百家工廠生產乙醇燃料,預計2008年這些廠家將耗費大約1.3億噸玉米,相當于全國玉米產量的一半,而且有專家預計,到2008年,美國約有30%的糧食可能會用于生產乙醇。同樣,印度目前已有九個州和三個地區下令使用調和5%乙醇的汽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警告說,對生物燃料的需求已經導致玉米和大豆價格的上升。
覆壓全球經濟的陰影
客觀而言,食品價格背后的農產品價格上漲并非對所有人都是壞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農村貧困人口的收入將因此而增加。但是從全球經濟的發展角度審視,食品價格的上漲還是弊大于利。
世界范圍內的食品生產行業無疑是食品價格上漲的最先接棒者。雖然食品公司可以將價格上漲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但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的前景意味著,食品行業利潤可能受到擠壓。
消費者除了承接食品公司的價格轉嫁負擔之外,其正常的生活秩序也將不可避免受到直接沖擊。由于擔心食品價格會進一步上揚,消費者必然會非理性地增加相關購物的支出,與此同時減少其它方面的支出。世界銀行警告,未來18個月的食品價格上漲可能給貧窮國家造成嚴重后果,當地的購買力將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
由于食品價格在發展中國家CPI中所占權重高達40%以上,特別是菲律賓,食品在消費者價格指數所含的商品中占據了50%的比例,因此,食品價格上升帶來的通貨膨脹風險可能最大。當地中央銀行的升息壓力也與日俱增。
當然,由于食品價格的上漲,發達國家的CPI目前也呈現出不斷攀高的景象。目前美國的通貨膨脹為3%,處于歷史高位;歐盟27國的最新通脹率為2.1%,突破了歐央行控制的范圍,特別是英國,消費物價水平已經上升到3%,遠高于英國央行2%的調控目標。對此,各國已經不約而同地拿起了升息的武器。經濟學家認為,各國央行的加息必然會導致投資下降、經濟增長放緩,一旦措施不當,更可能對市場發展造成巨大破壞,重蹈上世紀70年代全球經濟因加息過猛等多種原因陷入滯脹的覆轍。在中國,食品價格在5月份上漲了7.1%,上漲率達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的最高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