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快一慢:為何減排容易節能難
在節能減排的三項主要考核指標中,雖然“節能”指標尚不容樂觀,但兩項“減排”指標中,二氧化硫減排目標已提前超額完成,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也勝利在望。
“減排”與“節能”,一快一慢,一易一難,發人深思。
“節能比較難,這與我們的能源結構有關系。中國多煤少油,而且長期的發展已形成了一定的路徑依賴,一時很難改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說。
清華大學教授何建坤認為,當一個國家處于重化工業發展階段時,GDP能源強度會呈上升趨勢。以韓國為例,從1971年到1997年,其GDP能源強度上升了45%。如果中國沒有采取強有力的節能減排措施,“十一五”期間中國的單位GDP能耗可能會繼續上升。
李佐軍說,金融危機的爆發事實上也妨礙了去年的“節能”工作。在2007年和2008年,我國單位GDP能耗分別下降4.04%和4.59%;而2009年,在“保增長”的壓力下,一些重化工項目紛紛上馬,致使當年單位GDP能耗僅下降2.2%。
專家認為,相比于“節能”,“減排”之所以進展更快,或許得益于“減排”工作的易于操作。
“以二氧化硫為例,我們能提前超額完成二氧化硫減排任務,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通過‘上大壓小’,關停了不少小火電;而且電力企業多是大國企,比較‘聽招呼’。所以這幾年電力行業二氧化硫減排效果非常顯著,抵消了其他行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增長。”李佐軍說。
鑒于“減排”目標進展較快,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表示,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力爭比2009年再削減40萬噸,化學需氧量減排在完成“十一五”目標的基礎上,力爭再削減20萬噸以上。
“雖然減排成效比較顯著,但國家要切實采取措施,防止地方在統計上弄虛作假。”原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章元說,“現在一些企業雖然也建了污水處理等環保設施,但往往只是個擺設,檢查團來了就開著,走了就停掉。一些小火電改成了垃圾焚燒廠,但它們依然大量使用煤和油來發電,依然在排放二氧化硫。”
長久之計:以體制改革促經濟轉型
“少乘一次電梯,多出一身健康。”“綠色辦公,低碳生活。”在一些中央國家機關大樓里,這樣的標語隨處可見。
節能減排已開始由政策變成時尚,由時尚變成人們的生活習慣。
“無論今年能否完成‘十一五’20%的目標,‘十二五’和‘十三五’節能減排工作都不能有絲毫放松。”原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說,“無論從我們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出發,還是從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壓力來看,都必須打好節能減排的攻堅戰和持久戰。”
打好持久戰,必須有相應的戰略和戰術。然而,一個不必諱言的事實是,“十一五”以來,我國在節能減排上取得的成績,更多的是依靠簽責任狀、大檢查等行政手段;這些手段能否作為推動節能減排的長久之計?
“行政手段當然不是長久之計。我們傾向于采取行政手段,主要是因為我們對行政手段輕車熟路,而且行政手段見效快。”李佐軍說,“從長遠看,我們還是得依靠市場和法律手段,但現在它們的基礎還很薄弱。”
趙章元則認為,中國其實并不缺少法律,我們有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環境保護法等等一大批法律,但問題是執行情況都不太理想。
“現在的情況往往是有令不行,不守規矩的企業沒人管,結果就是守規矩的企業吃虧。”馬鋼集團副總經理惠志剛說,“一些小鋼廠不上環保設施,產品成本低,反而有一定市場。”
趙章元認為,要改變有法不依的現狀,關鍵是理順執法體制。比如,現在環保部門是地方政府的組成部門,如果地方領導要保護污染企業,環保部門就不敢有所作為。假如環保系統采取垂直管理體制,人事、經費都獨立于地方政府之外,情況就會好得多。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要推進節能減排,根本上還是要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不再走過于依賴投資、依賴重化工業的發展道路。”北京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王文章說,“但要改變投資驅動型增長模式,就必須深化體制改革,為服務業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讓地方領導真正把民生而不是GDP放在第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