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山西省煤炭產量超過全國總產量1/4,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山西選擇發展循環經濟破解能源重化工業困局,在構建循環經濟的模式、延伸循環經濟產業鏈、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索。
“山西省可持續發展力排名全國第二十六位,生存支撐系統排名全國倒數第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學校長謝克昌痛心地說:“以煤炭、冶金、電力、焦炭為支柱的山西能源重化工業要走出困局,發展循環經濟是必然選擇!”
7月21至25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工程院共同組織的“循環經濟專家行”活動,在山西省進行。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循環經濟處處長郭啟民陪同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涌、謝克昌等10多位院士、專家,深入國家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省山西省4家循環經濟試點企業進行調研指導。
構建循環經濟模式太鋼 45億生產“綠色鋼材”
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建立的“采掘—焦化—冶金—電力—建材”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讓專家們贊嘆不已。
太鋼是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鋼鐵聯合企業,在2008年中國企業500強中列第四十六位。近年來,太鋼自主投入資金45.7億元,采用“綠色鋼材”生產裝置、焦爐、高爐煤氣及余壓發電等幾十項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循環經濟技術,產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率均遠優于國家標準的要求。
“太鋼模式能否向全行業推廣?45億投入這么大,經濟賬怎么算?”專家們認為,太鋼以高附加值產品為核心來發展循環經濟產業鏈,這種有遠見的大思路,才是其他企業能夠學習借鑒的。
“發展循環經濟不是簡單地降低資源消耗,而是要使資源盡可能得到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達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減少廢棄物排放目的。”金涌院士表示,太鋼發展循環經濟的模式值得認真研究。
專家認為,我國發展循環經濟首先是一種資源節約戰略,不僅要對工業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循環利用,更應注重生產源頭減量化和產業技術升級,做到承擔資源——產品——消費過程的“動脈產業”和承擔廢棄物收集運輸、分解分類及再生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的“靜脈產業”相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