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代人來說,氣候變化是一個熟知的話題。對各國政府、專家來說,這更是一個重要命題。由于應對氣候變化常常和經濟利益沖突,使得各國抵擋全球變暖的步伐難以一致。新加坡《聯合早報》22日發表署名文章,分析了突破這種障礙的辦法。文章摘錄如下:
根據最新的皮尤(Pew)調查,全球變暖已經成為美國人最不重視的政策問題。英國Opinium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多數選民認為環境稅(green taxes)的主要目的是增加稅收而不是保護環境,而10個受調查者中有7個不愿為應對氣候變化繳更多稅。
與此同時,全球變暖的擬議解決方案一直毫無建樹。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來自富裕國家的政治領袖承諾于2000年減排,但卻沒有履行承諾。這些領導人于1997年在京都再次會面,承諾于2010年執行更嚴格的碳減排政策,然而碳排放量卻持續攀升。
最可悲的,是當世界領導人于今年12月在哥本哈根會面的時候,他們還將拿出更多一模一樣的方案:再次做出不太可能兌現的更大幅度減排承諾。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承諾過高無法達到目標,又必須付出巨大代價的措施也無法贏得民心,更何況現在顯然談不上是最好的時候。
應全力研發低碳能源技術
幸運的是,我們有更好的選擇,獲取成功的幾率也更高:我們應該把像太陽能這樣的低碳能源,發展成真正能同舊有能源競爭的替代品,而不僅僅是想感覺“更加綠色”的富人的專利。
大規模投資于低碳能源、太陽能或其它新技術的研發,很快就會使新能源價格低于化石燃料。經濟估算顯示,每1美元投資,可以讓我們取得16美元的效益。
所有國家都應該同意,把國內生產總值的0.05%用于低碳能源的研發。全球總成本將會比目前的替代能源研究開支高出15倍,但卻比《京都議定書》的成本低6倍之多。
為什么不雙管齊下:一方面投資于研發,另一方面繼續承諾降低碳排放?
降低碳排放代價太高
《京都議定書》式的政策,永遠只會是在擺脫化石燃料道路上,讓我們付出慘痛代價的歧途。把應對全球變暖的重點放在降低碳排放是錯誤的,這基本上有兩個原因。
首先,使用化石燃料仍然是發展中國家脫貧的唯一途徑。全世界半數的能源來自煤炭。限制排放意味著不計其數人的成功故事將畫上句號。還沒有哪種“綠色”能源能在不久的將來便宜到可以取代煤炭。我們的大規模研究,將在本世紀中葉使綠色能源的價格低于化石燃料。
其次,立即減低碳排放非常昂貴——其成本遠遠超過效益。如果《京都議定書》在本世紀全面落實,它只能使溫度降低0.2攝氏度,但每年卻必須付出高達1800億美元的代價。從經濟的角度來看,《京都議定書》每花費1美元只能產生約30美分的效益。
而像歐盟提出的更大幅度碳減排目標——即12年后比1990年低20%——只能在付出10萬億美元成本的前提下,讓全球溫度于2100年降低六十分之一攝氏度。也就是說,每1美元產生的效益只有區區4美分。
除非我們改變方向,讓我們的行動實際可行,否則我們將浪費另外10年的光陰。我們有能力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