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為期4天的第六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再次超額完成任務,總成交額達1088.56億元,比上屆增加207.87億元,同比增長23.6%;文化產品出口交易額114.06億元,比上屆增長30.12%。文博會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
深圳文博會的紅火,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文化體制改革正向縱深發展,各地區各部門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要求,努力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文化發展活力迸發
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與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共同推動社會前進。
“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已不僅是文化范疇的事了,而是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發展模式和發展形態的重大社會變革。”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辦公室主任胡惠林說。
作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長春電影制片廠在連續6年虧損后,終于在1998年注冊為長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徹底告別事業體制,開始構建大電影產業鏈。參照世界最先進的電影工業模式,長影以電影創作為龍頭,拉動旅游、電視等相關產業發展,相關產業發展后再反哺電影創作,今天的長影,已形成了電影、電視、洗印、旅游比翼齊飛的四大產業,年利潤穩定在3000萬元以上。
擺脫了生存困境的長影,積極投入電影創作,成功地推出了《導火線》《耳朵大有福》等影片,不僅成功實現了以副業養主業的設想,還取得了電影事業本身的突破。
良好的發展態勢,讓長影人有了充足的底氣。目前,長影正在積極籌備上市,老區改造、長影世紀城二期、農村題材電影拍攝景地等工程也在進行中。長影還籌備建設海南長影電影院線,啟動三亞長影大世界項目。
前任董事長趙國光對長影的發展十分自信:即使拍片有風險,長影今后仍會持續發展;要讓長影走出吉林,走向全國。
江蘇省演藝集團2004年啟動了事轉企的改革步伐,正式以市場主體身份參與競爭。集團所屬11個院團一次性整體轉企改制,實行全員身份置換,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內部用人機制、分配機制,充分調動了演職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
改革4年多后,集團的收入、效益、資本實現了全面增長,集團營業收入增長11.4倍,演出場次增長3倍,觀眾人次增長3.2倍,人均收入增長3倍,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豐收。京劇、昆曲等一批傳統藝術也在改革中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改革后,由于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很多戰略投資者主動找到演藝集團,集團迅速與多家民營企業強強聯合,成立了江蘇演藝文化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增量擴股以后,注冊資本較原有增長了10倍。
改革為演藝集團帶來了多個顯著變化。改革后演藝集團變作品為產品,讓藝術產品走向市場,去接受終端市場的檢驗。藝術生產有了市場前景分析,有了贏利目標,有了新業態的多元經營模式,昆劇《1699·桃花扇》的后舞臺產品的銷售業績甚至超過了演出收入,3DX演藝電影的開發使演出收入和觀眾數量迅速增長。
“體制改變會帶來觀念改變,觀念改變顯然會帶來機制改變,機制變化則會培養出更多人才,人才最終創造效益。體制改革會激發創作者的活力,活力轉變為實力,實力進而產生競爭力。”曾任江蘇省演藝集團總經理的顧欣如是說。
事業產業雙輪驅動
黨的十六大第一次將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和經營性的文化產業區分開來,并強調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做到兩手抓、兩加強,這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轉企改制的國有文藝院團總數達228家,僅2010年新增數即達106家,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實現重大突破,演藝領域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一批區域性龍頭演藝企業逐漸形成。
目前,全國30個省級國有新華書店系統已全面完成轉制。截至2009年7月,全國580家圖書出版社中,有308家已完成或完善轉制工作。全國已有上千種經營性報刊完成轉制。據悉,到2011年年底前,所有非時政類報刊將基本完成轉制任務。
2009年,天津、內蒙古、寧夏等16家國有電影制片廠完成轉制改革,成立了符合現代企業發展的集團化、股份制有限公司,與已經成立的中影、上影、長影、西影、峨影、珠影等集團公司形成了中國國有電影制片企業的集團軍。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周月亮說,我國國情中有一種介乎于公益性文化單位和經營性文化單位之間的特殊情況。這主要指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藝術院團,包括國家直屬院團和昆曲、京劇等重點保護的劇種,以及交響樂、芭蕾舞等需要逐步培育市場的高雅藝術。對于這種藝術院團,應該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據文化部介紹,保留事業性質的國有院團按照“政府扶持、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要求,積極推進內部機制改革,成效明顯。中央芭蕾舞團實行全員聘任制、年薪制,對貢獻突出、能力優秀的人員給予不同級別的“優秀表現獎勵”“長期服務獎勵”,極大地增強了院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上海交響樂團探索實行理事會制、面向全球招聘人才、建立藝術總監聘用制等,為更好地利用社會資源、面向市場提供了制度保障。文化系統積極推動演藝領域所有制結構調整,積極扶持民營院團發展,民營院團成為基層演出市場重要力量。
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孔令順認為,文化體制改革不能“一刀切”,針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和經營性文化單位,必須“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采取不同的改革路徑。不僅經營性文化單位要改革,就算是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群眾藝術館和科技館、青少年宮等提供文化服務的公益性文化單位,雖然不搞創收,也要轉換內部機制,通過勞動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改革,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
深度廣度不斷挺進
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文化產業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文化產業既能與當代高新技術密切結合,也對“增量”資金需求巨大、需要進行規模經營,從而迅速實現規模擴張和高速發展。在這一形勢下,現代文化產業需要也易于采取股份制的組織形式。因此,文化界專家認為,轉企改制的下一步,將是進行股份制改造。
安徽新華發行(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的核心企業——安徽新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今年1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交易,成為全國發行業主板首發上市第一股。皖新傳媒此次發行股票1.1億股,募集資金近13億元。上市首日,公司市值突破160億元,一躍成為公司市值全國第二的文化企業。
作為安徽省最大的文化企業,也是我國中部地區最大的出版物發行企業,皖新傳媒前身——安徽新華發行集團有限公司于2006年底在全國文化企業中率先提出股份制改造、三項制度改革、整體改制上市“三步并作一步走”戰略。
“成功上市并不意味著終點,而只是發展的新起點。”安徽新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倪志敏躊躇滿志。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研究員齊勇鋒認為,區域文化產業發展不必固守過去經濟發展的梯度模式,即先發展東部再發展中部最后發展西部。應該解放思想,實行“東中西多點并舉”的發展方針,每個地區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探索適合區域特色的發展模式。在這方面,湖南娛樂業、云南旅游業的良好發展態勢應該對我們有所啟示。
深圳在文化體制改革方面就有著自己的優勢和特色:把現代文化產業看作一種復合型的新興產業,將科技、創意、商業模式等交融整合為一體,創新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發揮高科技實力強大、金融業發達、旅游業興旺的優勢,做大做強文化產業。
高新技術,為深圳文化產業插上翅膀。在高科技土壤上孕育而出的“文化+科技”,成為深圳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路徑,提高了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和文化產品的附加價值,讓文化以更快的速度、更新的內容、更活的形式、更廣的受眾得以傳播,搶占經濟制高點。騰訊、華強等一批以高新技術為依托、以數字內容為主體、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的高成長型文化科技型企業迅速崛起,在金融海嘯中逆風飛揚。
與此同時,“文化+旅游”日益蓬勃,“文化+金融”優勢凸顯,擁有極強競爭優勢和抗風險能力的深圳文化企業,成為我國參與國際文化競爭的市場先鋒。
“深圳市的‘科技文化’,在全國文化體制改革中頗具特點。”中宣部改革辦主任張曉虎說,新型的文化建設和文化創新離不開科技的支撐,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極大提高了深圳高端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同時,高科技產業也需要創新文化引領,經濟繁榮要有文化支撐,社會發展更要靠文化進步。“文化與科技的完美結合,成就了深圳文化產業的輝煌,其經驗和道路值得推廣、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