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方周末等單位聯合主辦的“世紀十年 中國大脈絡”主題論壇與“2010年中國夢踐行者致敬盛典頒獎禮”7月31日在北京舉行。在“2010年中國夢踐行者致敬盛典頒獎禮”上,著名導演吳宇森先生接受了中國發展門戶網等媒體的采訪,講述了拍攝《赤壁》背后的心路歷程,并透露了自己以后的電影規劃。
由南方周末等單位聯合主辦的“世紀十年 中國大脈絡”主題論壇與“2010年中國夢踐行者致敬盛典頒獎禮”7月31日在北京舉行。著名導演吳宇森先生接受媒體采訪。(中國發展門戶網 LAIR/攝)
中國發展門戶網記者:您在觀眾的心里一向都是一個動作片導演,一個暴力美學大師,而您之前拍的赤壁,觀眾都認為是您的轉型之作,對此您怎么看?在拍這部片的時候您的收獲是什么,可以談談嗎?
吳宇森:在構想赤壁這個電影的時候,我遇到了海外大陸香港臺灣的一些電影同行,他們都希望我能回國內,拍一個中文片,因為當時沒有多少觀眾愿意進電影院看電影,市場不好。像香港的華語片,基本都沒有什么市場。
很多在家里看DVD網絡的朋友,很多年輕朋友,尤其是在亞洲國家,只看好萊塢的電影,不看自己國家的電影,大家都以為只有好萊塢電影才能滿足他們的感官享受,給他們制造偶像。所以我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打開市場。
因此我首先想的就是如何吸引觀眾,包括演員,場面。另外我為什么要講打開這個市場呢,因為市場很重要,沒有市場,我們的電影很難做上去,我們的電影業會受到打擊。
在之前我看了不少中國的歷史片,后來做了市場調查,包括一些海外的調查。他們都說,不喜歡看歷史劇,因為給他們的感覺太壓抑了,有一種不愉快的感覺,他們寧愿去看諸如《臥虎藏龍》、《英雄》這樣的片子。再加上我很關心年輕人,經濟不景氣會給年輕人帶來很多的困擾,引起年輕人一種無助的感覺,一些年輕人甚至接受不了這種改變而選擇了自殺。種種調查下來,既然三國赤壁的這段故事是以弱勝強的,一個奮斗的過程,我何不如把他拍成一個勵志的電影呢?
我不想過于沉重,不想去壓抑,我想讓大家看得痛快,看到背后的希望。我看了一整年的參考資料,看了一整年的關于三國的書,到了最后我覺得我不是在拍三國,我是在拍一個導演的故事,一個導演在這個戲里面,呈現的一種理念和感情。
對于外國觀眾而言,他們不是很懂我們的歷史,也不是很了解三國。所以說,我盡量在設計的時候讓國內的觀眾看起來是一部三國,讓國外的觀眾看起來就是一部完整的電影故事。
結果,《赤壁》最后真的能把觀眾吸引到了電影院去,是第一部在國內票房突破三億的電影,在日本是破了所有進口片的記錄,最后是賣了1億多美金,成績還是很好的。
中國發展門戶網記者:您說目前華語電影有很多重武輕文的趨勢,您不斷地強調這一點是不是表示您以后會更多設計“文”方面的影片?
吳宇森:我們在拍動作片的時候,需要多一點文化的元素,不要都是打斗,其實拍動作片,拍任何類型的片,也都是可以拍出理想的。但是我也會嘗試去拍一些文藝片和現代社會的故事,其實我一直有一個愛情故事想拍。可是自從我被定義為“暴力美學”(吳宇森苦笑)不敢說大師,是導演之后,人家很難相信我能拍一個好的文藝片。在美國,我已經被定義為A級片的導演,我想拍一些文藝片,可他們都說:哎呀,吳宇森應該去拍大片。
但我還是會去拍的,我也在構思,構思武俠電影,要拍一個武俠片,但那是不一樣的一個武俠片,是屬于知識分子類型的。( 圖文 中國發展門戶網 LAI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