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電總局痛批反常倫理作品
善有惡報惡有善報
苦情泛濫違背常倫
繼下達規范婚戀交友類電視節目的管理通知后,近日,國家廣電總局再度高調發話,指出近期電視劇制作中出現的“不足取的創作傾向”——用反常倫理現象作為劇情主要推動力,并“凸顯善有惡報、惡有善報,造成善惡觀混亂”,“整體格調不高”,是一種不應該提倡的創作方法。
熒屏三亂 格調不高
近日,國家廣電總局指出,目前影視方面出現一種不足取的創作傾向:用反常倫理現象作為劇情主要推動力。廣電總局指出,這些內容反常倫理的電視劇有三種:有的劇目為了彰顯友情而不顧親情;有的劇目為了增加悲劇苦情而凸顯善有惡報、惡有善報,造成善惡觀含混;還有的劇目因表現反常倫理關系而造成整體格調不高。
放大偶然,不如韓劇友善、合理
早在電視劇《手機》的研討會上,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副司長王衛平談道,目前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存在著不痛不癢以及反常規倫理結構的問題,“現實題材就是一把雙刃劍,一些作品只看到表象就放大了來表現,未必是社會的本質。”王衛平表示,為了電視劇收視率而極盡表達生活中的偶然,并在電視劇中放大,這是一種不應該提倡的創作方法。“在這方面我們甚至不如韓劇表達得更溫和、友善、合理。”
放大熱點,違背主流價值
《蝸居》的走紅,讓小三題材成為眾多劇集的噱頭。像《錯愛2》,它正面反映了“小三”轉正為“正房”后的辛酸苦辣,但劇中前妻和現任妻子在同一屋檐下生活的細節,被觀眾評為最違反倫理的電視劇情節之一。對此,不少觀眾表示,反倫理的東西看得多了,就會產生一種錯覺,“是不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家庭倫理關系真的很糟糕呢?”
放大苦情,
觀眾看得太郁悶
此外,目前熒屏上的家庭倫理劇苦情戲泛濫。讓人印象最深的是《我的丑娘》,劇中,好人很難得到好報,讓看過的觀眾表示“郁悶至極”,“平時生活壓力就很大,為什么晚上看電視還是那么苦悶的劇情?”但即使有觀眾不接受,《我的丑娘》之后原班人馬又推出了《我的丑爹》,主角從“娘”換成“爹”,故事卻依然悲苦。
【導演喊冤】 這其實是社會縮影
在很多制片人看來,如今的市場化操作以及收視率壓力才是電視劇采用這種方式吸引觀眾的罪魁禍首。以《我的丑娘》、《我的丑爹》聞名全國的導演單聯全就是其中的代表。
單聯全解釋說,《我的丑爹》中的不少情節,比如老父親傾其所有到大城市給兒子送學費,兒子卻怕同學笑話父親;為娶到漂亮媳婦,兒子死活不肯與父親相認,因“父親太丑”。這些事情聽起來令人寒心,但的確是社會現實的縮影。
【深度分析】
《蝸居》拖累海清失手“視后”?
在今年的上海電視節上,憑《蝸居》獲得“視后”提名的海清大熱倒灶,輸給了她主演的《媳婦的美好時代》中的“婆婆”,曾讓人不解。如今解讀廣電總局的“警告”就不難理解,《蝸居》的整體格調不高,拖累海清失手“視后”。
確實,同是做“媳婦”,同是表達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媳婦的美好時代》的收視和口碑都在上乘之列,被很多觀眾評價“溫暖人心,可與韓劇相媲美”。《媳婦的美好時代》獲得“白玉蘭獎”銀獎,獲獎評語正是“反映現實生活又構思巧妙的好戲”。徐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