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近日發現的耶穌時代古尸墓穴。
2009年圣誕節前,考古學家在耶路撒冷老城附近的希嫩山谷一個山洞墓室中發現一具古尸。圣城發現古墓并不稀罕,然而這次發現卻令人興趣倍增, 因為碳14檢測和洞中其他文物表明,古尸裹尸布的年代為2000年前的耶穌時代。專家根據新發現的裹尸布特征再次質疑著名的耶穌“都靈裹尸布”的真實性。
希嫩山谷被古猶太人稱為“地獄”、“死亡谷”,《圣經》稱其為“流血地”。腓尼基人曾在此用幼童祭獻火神摩洛,古猶太人贖罪日在此把“替罪羊”趕下山崖祭獻上帝。山谷崖壁有許多羅馬時期的墳墓,耶路撒冷希伯萊大學、奧爾布賴特研究所考古學家在其中一個密封山洞發現的一具男子古尸的DNA檢測顯示,此人生前患麻風病,死于肺結核,這可能是墓穴被密封的原因,也因而使古尸歷經2000年卻保存完好。
發現古墓的考古學家吉布森教授說,這是在耶路撒冷首次發現耶穌時代的裹尸布。它用簡單的雙向十字平紋編織,分為兩塊,分別包裹身體和頭部。古代文獻和同時代的裹尸布都證明了當時的這種織法。此外,它還證實了當時的喪葬習慣,裹尸布分別包裹身體和頭部,萬一墓主蘇醒,能吹動遮布呼救。吉布森教授說,這種情況當時因醫療落后經常發生,古希伯萊文獻多次提到安葬后復活的案例。按當時習俗,死者安葬3天后,家屬要去墓室探查是否確實死亡。這可能就是《圣經》記錄耶穌受難3天后復活故事的源頭。
吉布森強調,“都靈裹尸布”是斜紋單塊麻布,這種斜紋織法在耶穌時代1000年后才有。無論是公元一世紀當地喪葬習慣,還是織物特點,都表明“都靈裹尸布”是中世紀的物品。圣經故事中,耶穌受難后,門徒約瑟買通士兵取回尸體,用干凈細麻布裹后安葬,用磐石封墓。3天后,信徒卻發現耶穌尸體失蹤,只剩下裹尸麻布。
《圣經》中提到,裹尸布保存在耶路撒冷,直到中世紀才引人注目。據說,1096年十字軍東征攻占耶路撒冷時,把一塊裹尸布帶回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裹尸布后來被圣殿騎士后裔收藏,1578年轉入都靈大教堂,每50年展示一次。
這塊長方形麻布布滿污跡和焦痕,依稀可見男子正面和背面影像,身高1.8米,偏瘦,手臂長,高鼻,蓄長胡,留著當時被禁止的垂肩長發,雙手交叉置腹部,全身有100多處鞭打傷痕,肋骨受傷,手腕處有釘穿傷痕和血跡,前額有刺傷和血跡。輪廓與中世紀法國哥特繪畫極其吻合。
面對種種質疑,都靈大主教同意科學檢測耶穌裹尸布。1986年,英、美、瑞士3家著名碳14實驗室分別測定裹尸布,結論是1260至1380年的可能性為95%,不早于1200年的可能性為100%。1988年10月13日,紅衣主教在都靈大教堂宣布裹尸布為中世紀偽造。
但此后有不少人仍試圖證明其真實性。1999年夏,以色列學者從裹尸布中發現耶路撒冷附近才有的花粉,證明其年代早于8世紀。還有的質疑16世紀的大火、微生物污染影響碳測定結果,實際年頭應該更早。部分科學家發現布上的傷痕和血跡極符合耶穌受難場景,遠遠超出偽造年代水準。用微化學法發現,1986年化驗的裹尸布是一塊補丁,新鑒定認為,其主體部分的時間要早得多。
盡管天主教不承認“都靈裹尸布”,但人們至今仍然就其真實性爭論不休。輿論認為,即使這塊著名的裹尸布是偽造品,它也依然會受到世人的關注。
記者 陳克勤
(本報特拉維夫1月4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