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總是名作家獲得那個……最差性描寫?yīng)?/strong>
頗受大眾傳媒喜愛的文學作品最差性描寫?yīng)劚局芤唤視?,美裔法國作家喬納森·利特爾(Jonathan Lit tell)以其龔古爾獎獲獎小說《仁人善士》的英譯本獲授大獎。
利特爾在決選階段戰(zhàn)勝了多位名流,包括美國同胞菲利普·羅斯和保羅·瑟魯,以及愛爾蘭的布克獎得主約翰·班維爾,從而第一次以譯作問鼎該獎。
《仁人善士》當年在法國如日如天,叫好又叫座,及至越洋赴美,卻乏有善評。
利特爾先生在書中將女性私處比作獨眼巨人塞克洛普斯,“那只眼從不眨一眨”,又存心以樹干弄瞎波呂斐摩斯——另一獨眼怪。
最差性描寫?yīng)劻⒁馄媲?,但獲提名乃至得獎?wù)吣詾楣?。同場競技者則多為名家,往屆得主包括諾曼·梅勒(以遺作折桂)和湯姆·沃爾夫等一線大腕。
為什么會這樣?也許名家總不甘心如艷情作家般單純直接,所以要以性為媒,或務(wù)求深刻揭示人性,如梅勒在兩年前的得獎作品中大力描摹希特勒父母惡魔附體般的亂倫場面,實意指元首乃天生邪魔;又或與情節(jié)連貫,讓床第之事也要經(jīng)歷一番觸及靈魂的思想斗爭;又或作者知識太豐,不用不快,聯(lián)想太多,一用就亂。如利特爾,連喚古希臘妖怪出場,壞了主人公的情緒之余,也捧回了這個獎。
記者王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