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從娃娃抓起
想在這里找到歸屬感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十幾個孩子穿著漢服,正襟危坐,晃著腦袋隨老師大聲誦讀《弟子規》,教師墻上掛有孔子畫像,墻角的錄音機里流淌出舒緩的古曲。這是目前許多“國學啟蒙館”日常授課的情形。
一直以來囿于書齋的國學,當下已經從學院走向了廣闊市井,從精英走向了普通大眾。民間國學熱中,也少不了從娃娃抓起。據說,杭州拱宸橋小學早在2005年就開始嘗試讓每個孩子背誦《論語》,每天早、中、晚三時段各10分鐘。
媒體在這股“國學熱”中功不可沒,《百家講壇》正是這波浪潮的引擎。劉心武講紅樓,易中天品三國,王立群講史記,于丹說《論語》等等,這個雅俗共賞的講壇,重新喚起了社會大眾了解傳統文化的熱情。
或許就是因為這個節目的成功,幾個月前,央視《開心辭典》也將國學引入益智娛樂節目,在六大城市選拔“國學高手”,還打出了誘人的獎勵――前九名選手可進入北京大學國學班免試免費學習兩年,考試合格后還可授予學位。
出版商也看準了“國學熱”引來的商機,白話經典、簡化原著的國學讀物在圖書市場遍地開花。記者在杭州各大書店轉了一圈發現,一些簡化后的國學讀物,比如《白話史記》、《于丹論語心得》等書都被擺在最顯眼的位置,在這里很多讀者駐足瀏覽。
國內的很多企業家也加入了研讀國學的行列。2007年夏天,武漢大學乾元國學講堂悄然開班,在一年里,20名學員花2.8萬元在這里接受24天的博導國學培訓。而七成學員都是企業老總。正所謂,國學無價,國學班天價。
某房地產公司董事長說,經濟管理是“術”,而國學是“道”,在事業達到一定高峰時,很多人內心卻常感到空蕩蕩的,所以希望在這里能夠找到歸屬感。這也成為近年來“國學熱”中的一個縮影。
專家說
國學復興尚在初級階段
現在,國學是一個時時被人提起的詞,它究竟有多熱?
采訪中,一些從事國學研究的專家卻認為,通過設立國學專業這樣的學術方式,并沒有改變國學邊緣化的情況,“影響力非常有限”。所謂的國學熱,也基本表現為社會文化現象,沒能體現為精英文化的熱衷,算不上一個熱潮,最多有這么點意思而已。
有學者把當前的“國學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引發公眾的興趣;第二階段就是重回經典的階段,開始閱讀經典原著;第三階段是學以致用,把從經典閱讀中學習到的東西融入到日常的實踐中去。
目前,“國學熱”已經進入第二階段,很多人開始閱讀《論語》、《孟子》等經典的原著,尋求自己對國學的理解。
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文化中國人才計劃”輔修班的周琳說:“我研讀了許多中國文化經典,接觸了許多大師,聽到了不同的思想。在一年多的學習中,我最大的收獲是學會了思考,同時對我們自己的文化增強了認同感。”
但有關人士卻認為,現在國學熱中存在一種誤導,很多人以為學習國學,就是簡單的文化回歸;倒退復古就是弘揚國學。而商業味濃、功利性強,又讓國學成為一種“奢侈品”。“倘若這新一輪‘國學熱’僅僅是熱衷于對中小學生的所謂國學教育,或者是市場逐利的作為,則此熱毋寧說是國學的不幸。”
對于國學進入小學課堂,有人也擔心,現在的孩子壓力很大,又來一個讀經,大人都不太看得懂,小孩子能對它感興趣嗎?雖然這些經典都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但是也得讓孩子們量力而為。
對此諸多的困惑,沈衛榮教授認為,在國學復興的初級階段,我們還是應該抱著寬容、積極的心態。“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在近代受到了很大的損傷,在當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復興傳統文化十分不容易。當下國學熱反映民眾的一種要求和渴望,希望從自己的傳統文化中汲取文化和思想的力量。‘五四’之后,我們民族的自信心失落,現在國學熱提供了一個重新培養的契機。我們還是應該支持、鼓勵。”
馬君雅 馬良(今日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