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7日,73歲的季承(右)到北京301醫院看望父親季羨林先生。因人為原因,13年無法見面的一對白發父子久別重逢,喜極而泣
今早,國學大師季羨林遺體告別儀式將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季羨林最后半年多的晚年生活是“最幸福的”,因為與兒子季承團聚,并相處愉快。
在2008年11月7日團聚之前,父子倆曾經13年不曾相見。
記者17日專訪季承,問及個中緣由,他先是沉默了一會兒,而后用低沉的聲音說起了往事。
交談中,季承幾次擦拭眼淚。
最后半年幸福時光
與兒子團聚季老直言最幸福
“父親說和我在一起的半年時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季承昨日回憶道。
這半年,始自2008年11月7日,73歲的季承與父親季羨林在301醫院團聚。這一天,距離他們上一次相見,已有13年之久。
從團聚之日開始,季承開始照顧父親,那時候季老的身體一直沒有大礙,沒想到7月11日突然去世。“去世前一天父親還談笑風生,思維很清晰。就在父親去世的前一天,我還在幫父親按摩胳膊。”
季承說,這半年間,他和父親相處得很愉快,親情得到了實現。“我和父親在醫院里,天南海北什么都說。會談家事、社會,他過去的歷史也談,話題很廣泛。”
曾經13年不相見
1995年春發生矛盾
互相放狠話后父子決裂
父子決裂,發生在1995年春季承母親病重期間。當時,季承和父親鬧了家庭矛盾,在氣頭上的兩個人都說了一些狠話,雙方連面也不肯見了。
對于家庭中的事務,季承不愿意再提及。他一再強調,親情勝過任何是非,父子相見,過去的事情都煙消云散了。
矛盾的爆發有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季承向記者講述了父子之間的恩怨。
“這里面有父親的責任,有我的責任,也有其他人的責任。”季承說,“父母的結合不理想,是舊式的包辦婚姻。他不得不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季承的母親彭德華比父親大4歲,只念過小學,認字不多。季羨林出國或是他們在國內分居兩地時,母親沒有給季羨林寫過一封信。但在打理季家日常生活上,彭德華卻勤勤懇懇,含辛茹苦。對這樣一位妻子,季羨林口頭上評價頗高,情感上卻很平淡。
在季承看來,父親沒有把這樁婚姻終止是好事,但也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夫妻倆沒有感情,維持下來就有犧牲,有后果,這后果不僅影響到父親和母親,也影響了家里每一個人。”
對于父母的婚姻對父子關系究竟產生了何種影響,季承并未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