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猿人是耐寒一族?
生存年代往前推進了20多萬年,這對北京猿人來說,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自然》雜志為此在封面配了一句英文的雙關語:“Peking m an w as cool (北京猿人真酷)”,“cool”在這里還有寒冷的意味。美國學者拉塞爾·喬洪撰文指出,“77萬年”將北京猿人生活的環境,移向了一個更寒冷的時代,將促使學術界重新認識北京猿人在寒冷氣候下的生存能力。
論文的第二作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原先所說的“四五十萬年前”,地球正處于相對溫暖的間冰期(兩個冰期之間),而77萬年前則是一個比較寒冷的冰期。這表明,人們對北京猿人適應環境的能力需要重新認識,比如用火問題。
對火的使用本是北京猿人遺址中的一個重大發現,那里有厚達數米的灰燼層。但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外一些學者對北京猿人主動用火的觀點提出挑戰,認為用火遺跡可能是自然野火等原因造成的,甚至可能是動物糞便“變質”留下的痕跡。在高星看來,此次測年結果對應的氣候條件,將使更多學者重新考慮人為用火的可能,畢竟77萬年前的氣候條件,對北京猿人的耐寒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實際上,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里,就陳列著一些燒過的動物骨頭化石。沈冠軍的團隊在采樣時,也發現了一些“燒骨碎片”,沈冠軍認為,這些也對“主動用火”一說提供了支持。
不過,也有科學家對“77萬年”的結論有不同的看法。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新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從《自然》雜志發表的論文看,鋁鈹埋藏測年法的運用有個前提,即假定石英樣品在進洞以前沒有被掩埋過。吳新智注意到,此次實驗的10個樣品中,有4個被剔除的樣品,其測定的結果,有278萬年,有166萬年。“顯然因為曾被掩埋過,這里面有年代效應的積累,那些多出來的年代是在進洞前從“娘胎”里帶來的。”吳新智說:“但問題是,你又怎么保證你所選用的6個樣品,在進洞之前沒有被掩埋過呢?”
他同時指出,這個“新年齡”與古生物學化石的硬證據也存在著矛盾。比如第11層中存在著大量鬣狗糞化石,鬣狗今天生存在非洲,這種生活在熱帶、亞熱帶的動物能在77萬年前的冰期生存嗎?
吳新智本人傾向于認同“20多萬年到50多萬年”這個區間,因為這個觀點是經過多種測年法相互印證的。
對于這些疑問,沈冠軍表示,有關數據處理的問題,在《自然》雜志刊登的論文中已經做了討論,比如“278萬年那個樣本,本身就采錯了地方”。
對于這些爭議,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武認為,鋁鈹埋藏測年法或許存在一定的誤差,但至少是一種新的嘗試。年代學專家、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周立平也認為,“新的結果為科學界提供了新認識”。
如今,沈冠軍與他的合作者們已經“撒下一張大網”,準備用這一新方法,繼續測量河北泥河灣等中國其他早期人類遺址的年代。
就在不久前,有關沈冠軍退休的通知原本已經到了學院里,適逢他的論文在《自然》雜志發表,便又撤了回去。來自校方的最新消息說,如果他本人愿意,現年65.5歲的沈教授“大可以干到70歲”。 (蔣昕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