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說紛紜的無字碑
《無字碑》位于乾陵陵園朱雀門外司馬道東側,因表里未刻一字,故得名《無字碑》。《無字碑》是武則天所立,懷疑者甚少;但何時所立,又為何立碑而未刻一字,迄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成為馳名中外的乾陵無字碑之謎。
無字碑上為何無字?有說法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有說法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因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還有說法認為,武則天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立“無字碑”是聰明之舉,功過是非讓后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據趙文潤統計,關于無字碑為何無字的說法已有不下九種之多,今后還會有新的出現。
對此,趙文潤教授已經專門發表長文《論乾陵無字碑之謎》,提出了自己的“政局動蕩”說。立了碑為什么不刻文字呢?是因為政局動蕩,武則天晚期,8年中發生了5次大的政變。
公元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唐中宗繼位后太子李重俊忍受不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母女的欺負發動政變,殺了武三思和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公元710年的韋皇后政變,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母女串通毒死了唐中宗;不久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合發動政變,殺了韋皇后、安樂公主;到公元713年,太平公主又發動了政變。八年之間發生了五次大的政變,人們關心的不是乾陵上那一座不刻文字的無字碑,關心的是什么?是皇帝的寶座。當政局穩定了,開元盛世來了。再往碑上刻文字就沒有什么意義了,因此就出現了一座無字碑。
同時,作為政治家的武則天曾經8次頒發詔書平反冤假錯案,這說明她對自己的是非功過是非常明白的,所以她死后是以皇后的身份與高宗合葬,所以墓前立的是一座無字碑。
同時趙文潤認為,無字碑應該永存。無字碑的存在使無字碑所在的梁山顯得更加高大,無字碑的存在使乾陵顯得更加氣勢恢宏,無字碑的存在顯得武則天更具魅力。武則天千古,無字碑永存。
現場語絲
另一個版本的玄武門之變
一般認為,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在他的兩兄弟步步緊逼下無奈之舉,李世民也痛苦不堪。而趙文潤教授認為玄武門之變其實是李世民親自策劃并實施的一場謀殺活動。
武德九年六月三日是唐王朝極不平常的一天。是日傍晚,李世民腳步匆匆地步入皇宮,向父皇李淵報告了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與父親的兩位愛妃私通的罪行,李淵大怒,宣建成和元吉次日上朝欲親自加以責問。其實李世民知道私通一事已經很久,現在告密是因為奪權的時機已經成熟,而選擇傍晚則是不想留給二人準備的時間。
六月四日,清晨,一切看起來都跟平常并無兩樣,然而歷史就在這天改寫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會合之后,從東邊走進玄武門。讓李建成比較放心的是,玄武門這個最重要的地點,守衛的將軍是自己的人。但是,他做夢也沒有想到,玄武門屯守的將軍,對于發生在眼前的戰斗,要么抱著觀望態度,要么跟隨了李世民,唯獨沒有人肯為太子拼命。李建成到達臨湖殿的時候突然警覺起來,作為一名同樣在沙場上縱橫過的戰將,直覺告訴他前面有殺氣。建成立刻調轉馬頭,但為時晚矣——李世民突然出現,高聲叫住李建成。繼而李世民的伏兵露面了,他們全副武裝,殺氣騰騰,矛頭直指太子和齊王。李世民一箭射殺太子后,不多久,李元吉亦殞命玄武門,頭顱被尉遲敬德一刀割下。
玄武門戰斗結束后,秦王面見李淵。面對血衣未脫的李世民,李淵只得立李世民為太子,并下詔:“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李世民于是獨攬軍政大權,兩個月后,李世民登基稱帝。而后,建成元吉的兒子們,皇帝李淵的親孫子,悉數被李世民處死。
唐代史學家無人敢如實書寫這段歷史,于是玄武門之變就換了個面孔,處處顯露李世民的仁義與無奈。
此講系長安講壇第八講,于2008年7月20日在陜西歷史博物館舉行
文/本報記者 夏明勤 實習生任思哲
(見《三秦都市報》2008年7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