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時任故宮古物館館長的莊嚴在霧峰北溝庫房檢視故宮珍藏的瓷器、玉器,一名外國記者拍下此一歷史鏡頭。來源:臺灣聯合報
故宮同仁于1950年代,在霧峰北溝庫房整理善本圖書的情況。來源:臺灣聯合報
船只神奇萬事均安
已故的前故宮副院長那志良曾記述的一段奇事更是教人瞠目結舌,從宜賓運古物到樂山須經過一段水路,當時因水流急只能靠船夫用纖繩拉曳木船將古物運至庫房,誰知船行到半路,纖繩竟然斷了,船只立刻改向倒行,眼看著若是沖入大河、撞到樂山大佛腳下,必定船破、寶葬、人亡,此時船突然橫過來,擱淺在沙灘上不動了。人、船、寶均安。
此外,在運寶至川陜途中得經過綿陽便橋,一輛車竟然從橋上翻落而下,幸好那志良趕到失事現場查看時發現,這一車所裝的都是不怕摔的文獻檔案。更幸運的是,翻車的地點距離有水的河道近一丈,檔案雖落地但未泡水,悉數安然。那志良將這一切歸功于“古物有靈”。
護送過程窺盡滄桑
盡管如此,在逃難的過程中仍不免有些小閃失。故宮的檔案記載,1937年,故宮的第三批文物由寶雞運往倉庫途中,曾經發生火車撞擊汽車的事故,后經詳細檢視,幸好只有一件黃瓷大盤破裂、一件時鐘的玻璃罩破損。
此外,第三批文物存放在漢中期間,曾發生守衛士兵的手榴彈不慎墜地爆炸意外,除當場炸死三位值班士兵外,也波及臨窗放置的文物,炸碎了一件乾隆款白地青花瓷瓶、震傷一只龍紋瓷瓶。
所幸,這些小事故都未損及重要國寶,反倒如同戰亂中的一面明鏡,讓人窺見那個多事之秋。
穩?準?隔?緊包裝四字真言
1931年9月,東北發生九一八事變,日軍南侵野心昭然若揭,當年的國民政府展開故宮文物播遷計劃,第一步就是挑選精品先行打包、裝箱。
前故宮副院長莊嚴當年擔當了國寶裝運的重任,最初他們深感難以下手,因當年所有故宮同仁中,竟無一人對裝箱稍有經驗,而瓷器有的薄如紙、有的大如缸;而銅器看似堅強,其實一碰就碎;其它脆弱微細什物,裝運時也各有困難。他們只得“師法前人”:從北京故宮的庫房中,找出清代從景德鎮運到宮中,一直原封未動的瓷器箱子打開來看,他們是怎樣包裝的。接著再到琉璃廠各大古玩商店,詢問他們是怎樣將珍貴的古物裝箱出口的?并請他們到故宮里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