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建設為西部留下寶貴遺產
三線建設,為我們留下了大批物質遺產。
從宏觀上看,如果不算1964年中央作出三線建設決策之前中央對西部地區的投資,僅從1964年到1980年的17年間,中央向三線建設投入的資金為2052億元。通過三線建設,建成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業交通企業、國防科技工業企業、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基本形成了交通、電力、煤炭、化工、石油、建材、鋼鐵等生產部門相互配套的體系,并且與地方中小企業連成了一個生產系統,同時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生產指揮系統。
從微觀上看,在鐵路建設方面,從1964年8月中央決定修建成昆鐵路、川黔鐵路、貴昆鐵路等6條鐵路線算起,到1980年,三線建設共建成了成昆鐵路、湘黔鐵路、焦柳鐵路、襄渝鐵路、川黔鐵路、貴昆鐵路,在使整個西北、西南地區自身連成交通網絡之外,還使西南地區與華中地區、西北地區和華北華中華南地區的交通網絡連為一體,同時還配合鐵路建設,建成許多公路網絡,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西部地區交通運輸落后的狀況,為西部地區的礦產開發、產品流轉、工業建設、國防建設創造了交通條件。在國防工業建設方面,通過三線建設,我國在重慶地區建成了常規兵器工業生產基地,在四川和貴州建成了電子工業生產基地,在四川和陜西建成了戰略武器科研、生產基地,在貴州和陜西、鄂西地區建成了航空和航天工業生產基地,在長江上、中游地區建成了船舶工業科研、生產基地,在西昌建成了衛星試驗、發射中心。通過三線建設,將東北、華北地區老軍事工業企業的一部分搬遷到西部地區建新廠,基本上達到了將重要軍工企業“一分為二”的目的。電子工業形成了生產門類齊全、元器件與整機配套、軍民兼容、生產和科研相結合的體系。航天工業實現了地區配套,建成了完整的戰略和戰術導彈研制基地,形成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發射中心;航空工業生產體系也在西部地區形成,在西部地區形成了幾個殲擊機、運輸機生產中心,生產能力占全國航空工業的三分之二。船舶工業在西部地區形成了完整的生產系統。較高水平的核工業科研生產系統幾乎全部放在西部地區。原材料工業、能源工業、機械工業方面,通過三線建設,在西部地區形成了大中小相結合的原材料工業體系,建成了攀枝花鋼鐵基地、重慶鋼鐵基地、成都地區鋼鐵工廠、貴州水城鋼鐵廠等大型企業,新建了西北銅加工廠、蘭州連城鋁廠、蘭州鋁廠、冥河鋁鎂冶煉加工廠、西北鋁加工廠和重慶西南鋁加工廠。為了與國防工業配套,還建設了重水、炸藥、樹脂、橡膠、醫藥企業。建成了西南煉焦煤基地、西北煤炭基地、平頂山、焦作、鶴壁等礦區;新建10萬千瓦以上電站68座。241個機械工業工廠、研究所、設計院搬遷到西部地區后,又新建、擴建大中型項目124個,累計投資94.72億元,占全國機械工業同期投資的53%。新建了第二汽車制造廠、陜西汽車制造廠、四川汽車制造廠,同時新建了一批配套工廠,使西部地區形成了軍民結合的輕、重型汽車批量生產的能力。新建了12個重型機械工業制造廠,使西部地區形成了很強的重型機械制造能力。電機電器工業發展起來了,建成了四川東方電機廠、東方汽輪機廠、東方鍋爐廠、東風電機廠,形成了年產80萬千瓦成套發電機組的能力。輕紡工業方面,通過三線建設,造紙、制糖、制鹽、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合成洗滌劑、塑料制品、皮革制品、棉紡織、毛紡織、絲綢、印染、針織、化纖、紡織機械等生產企業在西部地區全面鋪開。其中,新建5萬錠以上的棉紡織廠有7個,大中型維尼綸廠有5個。此外,通過三線建設,還在西部地區建成了100多個部屬儲備性倉庫,15個大型廣播電視項目,新建了一些高等院校。
毛澤東搞三線建設為我國留下的物質遺產,至今仍是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基礎。
毛澤東搞三線建設的眼光、氣魄、思路,給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啟示。江澤民在90年代初多次視察西部地區,對三線建設時期建成的大型企業倍加關注。他當時就指出,從國際形勢來看,我們對三線建設的重要性,應當有進一步的認識。1993年4月,他還在為一部書的題詞中寫道:“讓三線建設者的歷史功績和艱苦創業精神在新時期發揚光大。”他對三線建設的壯舉給予了高度肯定。正是在總結歷史經驗特別是我國三線建設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當前經濟建設的實際需要,黨中央于1999年作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來源:《黨史縱橫》2008年第1期 霞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