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普查人員近日在我省吳起縣找到大量“第四紀動物化石”。這些化石為研究史前環境、氣候、地質、動植物種類提供了寶貴的材料,但因種種原因,部分化石遭毀滅性破壞。為此,文保專家呼吁相關部門通力協作,加大保護力度。
廟溝鄉地處吳起縣西部,因歷史原因,這里水土流失極其嚴重,山體支離破碎,川道極小,溝壑縱橫,平均海拔約1367米。在被水流沖刷切割的溝壑間,清晰可見次生黃土、馬蘭黃土、離石黃土、午城黃土堆積情況。尤其是這里的離石黃土發育良好,堆積深厚,層次一般分為兩層,上部色淺,質地疏松,間距較大;下部色深,質地致密堅硬,間距較小。第四紀(248萬年前至今)時地球上冰川廣布,火山活動頻繁,動植物生存環境極其惡劣。就在如此大環境中,吳起縣廟溝鄉一帶卻是水草豐茂,環境優越,生存有大量的史前動植物;這些動物悠閑地啃食著水草,愜意地繁衍生息著;它們死后,除絕大部分化為塵土,重新肥沃著這片生養它們的土地外,尚有大量的動物骨骼成為化石而保存至今。這些化石向今天的人類展示和講述著它們當時的體貌特征、生存環境和發展進化。此次文物普查當中,普查人員共復查和新發現第四紀化石出土點達7處之多。
因種種原因,當地一些人過去曾大量挖掘吳起縣的動物化石(當地人稱“土龍骨”)換錢。數以百噸計的化石資源就這樣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為了不讓此次新發現和僥幸保留下來的化石點成為新的“發財點”,文保專家呼吁礦產、文物等相關部門通力協作,控制審批,加強保護,防止吳起縣化石點遭到進一步人為破壞。(原建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