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宜昌的鄭書友在武漢市徐東大街一個建筑工地打工。當記者來到他居住的工棚時,他正在一字一句地讀報。他說,打工之余,惟一的文化娛樂就是買一份5角錢的報紙看看。“報紙也是偶爾買,不然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啊。”小鄭告訴記者,“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看一場黃梅戲,如果能把戲送到工地上,那就好了。”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盡管近年來農民工的文化生活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許多地方的文化部門每年都會為農民工準備一些專場演出,但因為沒有形成常態化,絕大多數農民工還是感覺不解渴。和小鄭一樣,目前大部分農民工在城市中依然處于“孤島”狀態,文化生活非常貧乏。
農民工文化生活依然貧乏
文化部和華中師范大學組成的“農民工生活狀況調查課題組”的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大部分農民工務工之余一般就是睡覺、聊天。陰雨天不能施工時,他們或在農民工居住比較集中的“都市村莊”里閑逛,或在工棚里、地攤上喝廉價酒,打牌。有些農民工已經很多年沒有進過電影院,少數人偶爾也參加一些文化活動,比如看電視或去廣場看電影、演出,但次數和時間都十分有限。
在武漢市武昌區岳家咀建筑工地打工的老朱告訴記者,自己每天工作都很累,最多時一天要工作13個小時,所以空閑時間多半用來睡覺。因為立交橋建設工期很緊,施工單位也不可能組織文化活動,要不然會影響工程進度。老朱說,不過有幾個比我年輕的小伙子有時去附近上上網,我不知道上網是干什么,只是看到他們有點著迷的樣子,估計蠻有意思。
30歲左右的雷強夫妻都在武漢打工,雷強在工地當工人,老婆則在一家服裝廠做衣服。他告訴記者,自己特想去看電影。雖說附近村里有個小電影院,經常放一些免費電影,但多數是槍戰片和武打片,不合自己的口味。去電影院看吧,現在隨便一場電影票價都要好幾十塊錢,因為收工晚,看完電影后公交車也停班了,只能打的士回,這樣算下來,看一場電影得花近百元,一個月1000多元的工資并不富裕,哪來閑錢去消費這些?
在課題組調查的6000多農民工中,35%的人打工之余是睡覺,看電視的有24.7%,聊天的25%。這些農民工在文化方面的開支非常少,每月文化消費不足10元的占29.7%,50元以下的有83.8%,沒有任何文化方面開支的農民工則高達31.4%。
城市公共文化服務
離農民工有多遠
去年11月份,借著舉辦第八屆中國藝術節之機,湖北省及武漢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文化惠民舉措,其中就包括贈票給農民工,并邀請2000多名農民工走進劇院,專門為他們演出了一場精彩雜技節目《英雄天地間》,所有費用都由政府支付。在武昌積玉橋環衛所工作的農民工陳慧民說,自己外出打工多年,還是第一次看到這么精彩的演出。另一位來自河南的農民工說:“如果沒有政府邀請,我們這些農民工是看不起這樣的演出的。”
農民工進城后,就應該享有當地的公共文化服務。一位建筑工地的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政府也曾經組織放映免費電影,還請了一些劇團送戲到工地,可是農民工根本不領情,往往是一場電影、演出只有幾個人看,白白浪費錢,讓組織者十分沮喪。
一方面是農民工對文化生活的渴求,另一方面卻是他們將送上門的文化生活拒之門外,這究竟是為什么?華中師范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所長傅才武教授分析說,之所以會形成這種尷尬局面,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因為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相關單位提供給農民工的公共文化產品,既存在數量不足又存在質量不高的問題。其次,由于大多數農民工文化程度較低,接受、理解文化產品的能力有限,他們更容易接受像東北二人轉、扭秧歌這些源自民間、通俗的文化形式,而包括一些政府部門在內的社會各界對此卻沒有足夠的認識,送來的文化服務往往不合農民工的口味,遭到冷遇是難免的。為什么“八藝節”時為農民工組織的專場演出受到了他們的歡迎?就是因為這些節目既合農民工的胃口,同時演出水平也很高。
此外,據記者了解,農民工所在的社區也很難為他們提供相應的公共文化服務。由于農民工生活圈子很小,往往只與老鄉、工友接觸,他們中的大多數都難以進入城市社區。“農民工生活狀況調查課題組”對武漢市7個大型社區的調查顯示,85%的農民工很少參加社區文體活動,2.56%表示時常來社區圖書館借閱圖書,39.37%的社區表示沒有邀請過農民工來參加文化活動。
繁榮農民工文化生活
不能僅靠“送溫暖”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農民工文化生活匱乏問題已經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關注。在我國不少地方,已經有一些演出隊、電影放映隊巡回到各個工地,為農民工送上精神食糧。武漢市目前有農民工100多萬人,從2005年至今,該市已為農民工免費放映電影800多場,舉行小型文藝演出100多場。今后每年還將免費為農民工提供上百場次的專場演出。
傅才武表示,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文化生活貧乏問題,不能僅靠簡單的“送溫暖”活動——每年不定期地放映幾場免費電影、送幾場演出到工地,而是應該使關心、豐富農民工文化生活形成一種制度,并將其納入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整體架構中。他說,農民工是游離于農村和城市社會生活之外的邊緣群體,他們既不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也難以擠進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的行列。因此,相關政府部門應該針對農民工的特殊性,進行有針對性的制度安排,由各級政府承擔起公共資源保障的責任,如向農民工群體免費開放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一些廉價影院等,讓農民工能夠走出“工棚”去享受精神產品的熏陶。
與此同時,城市社區應該將轄區內的農民工納入自己日常的服務范圍,各種文體設施應向農民工開放,應主動給他們提供看電視、看書報的條件。財政、勞動、文化等部門還應聯手推動農民工用工單位自身文化建設,鼓勵農民工創作和表演自娛自樂的文藝節目,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嚴厲打擊違法違規文化經營活動,凈化農民工文化生活環境。(廖君 韓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