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湖北武漢多日積雪開始融化,東湖梅園中的梅花破蕾吐蕊,報告春的訊息。 中新社發 宋建春 攝
資料圖:河南省洛陽牡丹花會 中新社發 張曉理 攝
這廂號稱兩千年歷史,并搬出了唐朝的武則天皇帝;那廂用傲然風骨譽為中華民族氣節,并成為多個城市市花,還有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力挺……
今天,圍繞牡丹、梅花誰能當選中國國花之爭,隨著上海近日多處舉辦花展再度掀起波瀾。
爭斗由來已久
“國花相爭已有20多年,至今沒有結果,使我們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沒有國花的國家,遺憾啊。”說起牡丹與梅花爭寵國花,負責籌建上海首條梅花街的養梅專家蔣中平則是堅定的“挺梅派”。他告訴記者,在1987年進行的中國十大名花評選中,梅花得票數第一,牡丹居次。而本報記者也在“天工網”綠化吧和“筑龍論壇”園林景觀欄目看到,經抽樣調查國花選擇,網民看中梅花的分占60%與38%,而選牡丹則為20%與27%。
令人注目的是,在今天長風公園等地舉辦的菏澤牡丹和世紀公園、梅川路開辦的梅花展上,雙方代表爭辯激烈。“牡丹派”認為,遠在唐朝時期的武則天,就有令牡丹一夜綻放的欽令,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又欽定牡丹為國花。 “梅花派”則不以為然,不但指出梅花是體現“國魂”、精神文明的象征,更是列為中國十大傳統名花的魁首。據上海花卉協會副會長、上海花卉節的總指揮張克明回憶,當年在上海國際花卉節上,連菏澤、洛陽牡丹也搞“窩里斗”,互不買賬,最終主辦方在一個大廳內南北兩個角各辟200平方米供雙方展出才相安無事,“花卉門戶之爭,連同盟兄弟也那么激烈,更不用講與其他流派的爭斗了”。據悉,中國花卉協會曾在1994年評選國花,盡管最終牡丹勝出,但終因爭議太大而不了了之。
雙方各有理由
蔣中平透露:去年,在牡丹、梅花爭寵的紛爭中,還出現河南、山東籍的全國人大代表,與浙江、湖北籍的梅花派全國人大代表,分別撰寫議案,要求盡快確立國花。
河南媒體當時樂觀地預測:“要么不設國花,要設就是牡丹,因為唯有牡丹真國色。”
記者先后采訪兩派代表人士,探尋“兩花”相爭的真正緣由。他們認為,牡丹代表繁榮富貴,梅花象征堅貞不屈。如果梅花占上風,就會被認為現在還達不到安享繁榮的階段,還需要梅花所象征的那種奮斗精神。繁榮強大的時代如唐朝,牡丹特別吃香;在艱難困苦的年代,梅花更受青睞。牡丹是大眾化的代表,能引發爭睹的盛況,梅花則更多地滲入了文化的元素,成為一種精神的象征,并且人格化。
院士建議“雙花”
號稱園林之母的中國,不能沒有國花!據悉,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陳俊愉曾聯名62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起草倡議,建議將梅花、牡丹定為雙國花。盡管今年92歲的陳俊愉教授是中國花協梅花臘梅分會會長,但他并非“獨梅派”,由他領銜設雙國花的建議,反響熱烈。他曾疾呼,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即將來臨,應該盡早選定國花。他認為,一國兩花是皆大歡喜的結果。
他說,梅花自然分布在長江和珠江流域,牡丹遍及黃河中原流域與地區,一南一北,“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日本以櫻花與菊花為雙國花,墨西哥以仙人掌和大理花為雙國花,可見雙國花在世界上也普遍存在。連北京也以菊花和月季為“雙市花”,無錫以梅花與杜鵑為“雙市花”。“雙花派”強調,更重要的是,定雙國花能夠避免把國花評定變為地域利益的爭斗。(來源:新民晚報 郭劍烽 范小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