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藏袍分為山羊與綿羊皮袍,農區婦女多穿山羊皮袍,具有輕巧柔軟和易裁剪等特點。而綿羊皮因季節不同而皮質有所差異,所以按冬、夏和秋季分為三種。羊皮藏袍是藏區普遍穿用的皮制品,制作皮袍時方式各異,對皮質加工程序也很講究,生挖成的皮質最具柔韌和耐磨性,可充當雨衣,屬皮袍中的上品。
據史書記載,九世贊普布帶貢甲時,已能夠紡牛毛線用來織帳篷、紡羊毛線織氆氌做衣裳。70年代,清理拉薩大昭寺文物時,發現寺內珍藏的松贊干布的一件衣服和公主的一雙鞋。松贊干布的衣服用質地較好的拉瓦(是氆氌的一個品種)制作的肥腰、長袖、大襟的藏袍。公主的鞋樣式與現在的“嘎咯”鞋差不多,以牛皮作底,氆氌鞋幫,鞋面是在綠色氆氌上繡有簡單的花朵。西藏迄今發現最早的人體裝飾品出自昌都地區的卡若新石器文化遺址。卡若遺址共出上50件裝飾品,種類包括發笄、璜、環、珠、項飾、鐲、貝飾等,以石、玉、骨等多種材料制成。從裝飾部位看,卡若先民們與今天藏族人的習俗一脈相承,從上到下包括發飾、項飾、胸飾和手飾。這些材料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西藏先民便有了形制穩定、造型豐富的人體裝飾品。隨著與外界交流,藏族眼飾曾經受到漢、蒙、滿等族以及波斯等國服飾的影響,在眼飾的色澤和制作等方面取得了進步,但從遠古傳承下來的眼裝、服飾來看,在總體結構上并沒有多少變化,仍比較完整地保持著藏族傳統文化特征。藏北高原氣溫低,風沙大,又是遼闊的草原、天然的牧場,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就要選擇便于起居、行旅、保暖御寒的服裝。牧區藏族穿著以皮袍為主,它結構肥大,袖口寬暢,穿著自如,白天陽光充足,氣溫升高時,可脫袖露臂,調節體溫,夜間可解帶和衣而眠。牧民的皮袍離不開腰帶,穿時提起下擺與膝蓋平齊,腰帶一束,懷里形成大囊,里面可裝不少隨身用品。皮袍是用土法加工的綿羊皮縫制的,既經久耐用又抵風御寒。普通皮袍,男式的寬腰、大襟、肥大,襟、袖和下擺用10至15厘米寬的黑絨鑲邊,但也有不做裝飾邊的。女式皮袍的襟、袖和下擺先用寬10至20厘米的黑平絨鑲邊,再用紅、藍、綠三色平絨(各寬5至10厘米)鑲邊。
云南藏族服飾之一
藏族的服飾,可分為牧區和農區兩式。牧區服飾以皮袍為主,一般是不加面子的板皮;皮袍肥大,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夜里解帶寬衣,如同被囊。白天脫去一袖或二袖,束在腰間,適應高原牧區“作息一襲衣”的氣候特點和和游牧生活方式。農區婦衣多穿一件色彩艷麗的內衫,外罩寬大的氆氌長坎肩,腰間束帶。內衫一般是無領短衣,但袖子特長,勞動時卷起,歌舞時舞動雙袖,飄灑自如,平添魅力;最有特色的要數腰下的花圍裙,藏語叫“邦單”,一般用氆氌制成,厚重而色彩鮮艷。以紅藍色橫條為主調,加上其它色條,交錯組合成十分美麗的圖案,特點十分突出。
云南藏族服飾基本屬農區式樣,與西藏地區的藏族服飾略有差異。婦女喜愛上著粉紅色坎肩,后肩有一彩色繡帶,下圍白色圍裙。云南各地也稍有不同:中甸婦女頭梳三辮,有的帶白關皮和彩線制成的發圈,也有的包布帕或戴圓筒縷全帽。上衣外套領掛,下穿長褲,系白圍腰,腳穿皮靴或統靴;中旬東旺一帶婦女常梳三層辮,由幾十根小辮組成一條大辮;德欽婦女則愛穿長裙,外系色彩鮮艷的“牛肋巴”花圍腰,發辮盤在頭上后,再纏上大紅頭巾。各具風采,同中有異。
婦女們愛戴金、銀并鑲有珊瑚、綠松石之類的耳墜,墜長一寸左右;胸前佩戴著金、銀絲盤制的經盒,內裝護身符、子母藥等物,貧窮的人則用皮制小袋裝著。藏族人認為佩戴護身符盒會有神靈保佑,逢兇化吉,吉祥如意。她們還喜愛戴鑲珊瑚、寶石的戒指,左手戴銀釧,右手戴海貝串制成的手鐲,從小戴起,終身不取。人們認為戴著它,死后不會迷路。
男子服飾各地大致相同,總的特點是肥大粗獷。內穿短衣,外穿大領右襟的長袍,一般無扭扣,扎上腰帶,讓長袍在腰間垂成一囊,可儲物件;腰帶是由紅色或其他顏色編織成的寬毛帶,也有裝飾精美的寬皮帶,并附有口袋在其間,還有的系著帶佛像的護身符;下穿長褲,套入皮制或氆氌制的長筒靴;頭戴氈制的禮帽或皮帽,帽子的式樣較多,有喇叭形的,有露出前舌或雙舌的。多飾以金絲,光彩奪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