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內看點
海底建機組洋流能發電
中國船舶館的另一個“未來主義的展品”是一段關于“洋流能發電機組”的動畫,在深色的海水下暗流洶涌,巨大的葉輪慢慢地旋轉,頗有些“阿凡達海底篇”的氣勢。在海底有著規律性的水流,稱為“洋流”, “洋流能發電機組”正是把洋流的機械能轉化成電能的裝置。在水下的渦輪機旋轉,帶動水面上的發電機組,發出的電能經加壓后,在海底電纜中并網,輸送到陸地上的城市。
館內還有很多反映中國造船歷史和現狀的展品,其中包括1∶1的現代艦船桅桿模型、中國制造的世界最大薄膜型液化石油氣船“大鵬昊”號、中國第二代地效船“天鵝號”、“北星號”全鋁噴水推進自控深浸式水翼船、中國擁有知識產權的最大原油船“新浦洋”等艦船的小比例模型。海上半潛式石油鉆井平臺的模型,可看到底部小型涵道式螺旋槳,還有可四面放出的錨。
中國船舶館還有一些多媒體設施,門口的水霧像簾子一樣垂下來,投影儀在上面打出五彩旋渦。“未來海上城市”互動游戲,觀眾可用手通過攝像頭控制墻上的鼠標,點擊各種項目。
船舶傳奇
“耆英號”清代引歐美關注
中國船舶館的室外展區也很有看頭。該館因為是由上海江南造船廠的老廠房改造成的,所以保留了很多老廠房的元素,比如帶吊鉤的天車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很像流行的“Loft”。在室外展區有幾個制作很精美的中國艦船模型,很多游客一看而過,其實這些艦船模型經過千挑萬選,每條都有一段故事。
大家都知道《清明上河圖》什么樣,在中國船舶館的室外展區展示了這幅畫中的“汴河客船”的模型,在模型上可以看到在客艙頂上放著蓑衣和斗笠,看來是供雨中在船頂操作的船工們使用的,非常“人性化”。
這些模型中最有故事的當屬“耆英號”。耆英是和英國簽署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欽差大臣,是一個特殊歷史時期的復雜人物。對于當時很難接觸到中國人的英國人來說,耆英是個難得的“談判代表”。
1846年,英國商人為了考察中國木帆船的結構和性能,購買了一艘中國造木制遠洋帆船。為了感謝耆英的“合作精神”,英國人把這艘船命名為“耆英號”。當年12月,耆英號從香港啟航南行,繞過好望角,后來到達紐約和英國,比美國紐約至利物浦的定期客船還要快,在西方引起注目。
“耆英號”一方面反映近代史的諸多詭異之處,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傳統技術中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