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公民社會逐漸崛起
“在互聯網世界里,每一個平凡的網民都是不平凡的,都是獨一無二的,大家用熱情和才智共同創造了互聯網的興盛與精彩。”這是首個網民節上發出的一封致3億網民的公開信中的表述。
中國入網22年來,從第一代網民的誕生,到第一代網絡公民的崛起,中國網民代表的是新科技、新文化,以及草根精神。而首個網民節的來臨,更是表明了中國網民有了一種共同的社會身份認同。
這種身份認同的形成,來源于近幾年來互聯網上層出不窮的“網絡群體性事件”。夏學鑾舉例說,比如“虐貓事件”后頻發的人肉搜索,雖然道義上可以理解,但是如此在互聯網上揭露他人的隱私是很不合適的。同時,夏學鑾對國內許多網絡論壇上“互相謾罵”的情景深為不滿,這讓他想起了看到芬蘭網站上的聊天室被用來討論公眾權益保護等“正事”時感受到的震撼。
網絡社會總體呈現的還是積極一面。從“邱慶楓事件”中單純的利用互聯網表達公民態度,到“孫志剛事件”中網絡輿論的呼聲最后促成《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的頒布實施,再到“廈門PX案”中網絡輿論引發出公共事件,互聯網在民主監督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在轟動一時的“華南虎事件”中,諸多打假網民是作為一個“英雄群體”存在與合作的,并且主流網民表現得相當理性與成熟。
網絡空間將走向真實生活
當然,網絡上的各種流言蜚語悄然風行,造成了不好的社會輿論效果。方興東認為,如何讓這些“烏合之眾”成為一個井然有序的網絡社會,支持社會進步的力量,正是當前網絡社會建設需要探討的。
夏學鑾則認為,這是國家民主進程不斷推進的產物,網絡上問題層生是現實社會的反映,最初網民把網絡作為一個宣泄和聊天的工具,完全是“現實與虛擬兩張皮”的結果,后來網民漸漸到利用網絡發表聲音,形成網絡民意和輿論,最終影響政府決策,“這是個了不起的進步”。
如今,網絡成為直通車,成為投票箱,成為民生講壇。夏學鑾表示,隨著網絡實名制的推進,虛擬空間正在成為真實生活的一部分,網民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網絡使民眾有條件實現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國際先驅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