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市場、保障并重時代:月租每米1元,廉租房圓了我的安居夢
在房改過程中,不僅福利分房制度壽終正寢、住房商品化的時代被開啟,一個住房保障的時代大幕也正徐徐拉開。
與享受福利分房待遇和購買商品房的人不同,2008年6月,湖南長沙的“低保戶”、“無房戶”闕女士通過入住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圓了自己的安居夢。這批廉租房租金僅為市內住房租金均價的十分之一左右。根據長沙城區的房租均價換算,廉租房月租金為每平方米僅1元多錢。
“我租住的17平方米房屋每月還要200多元,而40平方米的廉租房房租和物業費加在一塊都不到100元,我的經濟壓力要小很多了,廉租房圓了我的安居夢。”闕女士感慨不已。
保障住房的建設并非坦途,在寄希望通過社會保障房來圓夢的人群中也是有人歡喜有人憂。和幸運的闕女士不同,在北京一家廣告公司工作的沈大姐一直都盼望能夠買一套經濟適用房,但等待多年至今未能如愿。沈大姐告訴記者,她每個月的收入大概在3000元,根本買不起商品房。目前一家三代擠在一間不到30平米的平房里,正在上中學的孩子常年住校,一到假期就只能到親戚或者同學家暫住。
“我的家庭收入就這么多,剛開始有經濟適用房的時候,買的人倒是不多,不像現在這樣還得拿號,有收入證明就能買,可就連那時的房價我也買不起啊!現在好不容易能勉強攢夠買經濟適用房的首付了,可關系托了不少卻還是拿不到號啊!”一說起房子的事兒,沈大姐顯得特別憂傷。2005年記者曾親眼目睹許多中低收入家庭為了能夠購買到一套經濟適用房,在北京豐臺區“三環新城”的經濟適用房售樓處支起十幾個帳篷苦苦等待放號。在排號人群中有的人甚至已經在帳篷里住了一個多月,本報曾專門報道過這一場景。
一方面是苦苦等待保障性住房實現安居夢的低收入家庭,另一方面,是由于審核把關不嚴,政策不健全,一些本不應該享受保障性住房的人士也從中獲益,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開“奔馳”、“寶馬”等名車的富人。這一現象在2005年引發了社會對經濟適用房的廣泛質疑,同時也引發了有關取消經濟適用房的大討論,可以說,爭論為以后一系列政策和規范性文件的醞釀、出臺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事實上,有關住房保障的問題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被納入到政府的議事日程,1994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該《決定》就首次提出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為對象、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經濟適用住房供應體系和以高收入家庭為對象的商品房供應體系;同時,首次提出加強經濟適用住房的開發建設,加快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
但由于受政策環境、市場環境等制約,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保障性住房并未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僧多粥少”的局面也未能從根本上得到改變。
2007年,政府開始全面審視這一問題并采取多方面措施致力于住房保障體系的建立。這年8月,《國務院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簡稱24號文)公布。24號文指出“住房問題是重要的民生問題”,要切實加大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工作力度,把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作為政府公共服務的一項重要職責,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為重點、多渠道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政策體系。
這一文件被認為是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重心的轉移,標志著政府開始把抑制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與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區分開來,同時,標志著從“重市場、輕保障”向著1998年房改政策“市場、保障并重”的方向回歸。
“"24號文"的出臺意味著,房地產業即將迎來新一輪調控轉向:在完善"市場房"的同時,"保障房"臨危受命。”顧云昌如此評價。2007年10月,財政部印發了《廉租住房保障資金管理辦法》。11月,建設部等九部門發布了《廉租住房保障辦法》,建設部等七部門還發布了《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緊隨其后的中共十七大報告和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對這一話題再次定調,至此,一個住房保障時代全面開啟。
對此,山東經濟學院房地產經濟研究所所長郭松海認為,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正在發生深刻變革,住房政策理念正在向民生轉變,在強調住房市場經濟屬性的同時,更重視住房保障屬性。“房改要向民生回歸,住房市場要以民生為基礎,而不能單純是個逐利的市場。”郭松海說。
有學者預測,在對房改多年的反思之后,中國房地產業的下一步發展方向和宏觀調控將發生重大變化,即在繼續完善“市場房”的同時,將進一步加大“保障房”的建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