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民生引擎 培育持久動力
2010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一年。而“關鍵年”要有“關鍵之舉”。張金如代表說:“只有百姓收入提高了,就業、社會保障等老大難問題解決了,中國經濟才能走上良性軌道,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真正落到了實處,也才會有持久的動力。”
“穩定的收入水平、完善的社會保障,才會產生旺盛的消費需求,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才會并駕齊驅。”重慶市政協副主席陳萬志說。美國在上世紀大蕭條時期,通過提高社會救濟、調整勞資關系、擴大內需,成功擺脫困境。一度面臨國際貿易摩擦加劇、日元被迫大幅升值等困擾的日本,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相繼提出“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等,經濟得以平穩增長。
陳萬志代表認為,中國進入當前的發展階段,也需要借鑒這些國外的成功經驗。通過調整收入分配結構,把被抑制的消費需求釋放出來;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把原來不敢花的錢花出來。
全國政協委員、寧波的浙江利時集團董事長李立新說,發展是第一要務,民生是第一政績。以寧波市的鄞州區為例,財政在過去5年共投入民生支出約150億元,相當于全區去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對民生的付出,并沒有像有人擔心的那樣造成實力的“損耗”,反而擴大了稅源、刺激了消費,第三產業發展明顯加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連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加。
“多搞民生工程,既可以惠及百姓,也可以促進發展。”重慶秀山縣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鐘靈鄉凱賀村村支書吳再舉代表說,以前,因為不通路,一頭豬請人抬到山下,遠的100元,近的50元,而1000公斤金銀花要20個人、500元才能抬下山下,百姓根本沒有辦法搞這些掙錢產業。近兩年,全村通了公路,養豬業和金銀花產業大發展,結果農民收入比三年前翻了一倍多。
科學發展、改善民生、改革開放是政府工作報告的主線。在關鍵之年,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既要補課,又要趕路。13億百姓一張張真實的笑臉,不僅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向,亦是新的出發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