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如何轉,轉變的抓手是什么,似還處于爭論當中。各方獲得共識的是:城市化將是中國短期宏觀經濟政策和未來中長期政策的重要結合點。
今天,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開幕。剛剛經歷國際金融危機洗禮的中國以及世界,對此非常矚目。“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9月29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做了這樣的背景定調。
為期四天的本次全會,已經確立了將討論“十二五”規劃總體綱要的議程,將通過十二五規劃總體綱要的討論,為中國下一個五年確立如此背景下的發展政策基調。
從外需到內需
回顧“十一五”規劃,當年設定的22個可量化的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可謂基本達到。特別是用于評價經濟增長的GDP、財政收入等。
但2007年至今的國際金融危機,令國際經濟環境發生了幾十年來最深刻的變化,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變化劇烈,最主要是對出口的巨大影響。經濟結構諸項指標因此達標困難。而且,國民經濟被動出現結構性變化,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成為必然議題。
根據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的研究數據,中國經濟增速從2001年的8.3%,到2007年沖高到13%,增量部分的超60%來自出口拉動。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經濟艱難“保八”,產生拖累作用的也正是立時冷凍的出口。
“接下來的五年,外需將長期低迷,從外需轉向內需,將是必然選擇,這已是各界共識。”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說。
但如何轉,轉變的抓手是什么,似還處于爭論當中。“要擴大內需,首先提到了消費,但消費多年來的增長并未明顯提速,還有基數較低等問題。”王一鳴認為。也正是因此,國民收入分配改革、灰色收入規制等問題才會愈演愈烈。
2009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突出強調了“城鎮化”。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鶴今年1月曾公開表示,當前最為可喜的是,在推動城市化發展的問題上,各方面終于獲得共識,城市化將是中國短期宏觀經濟政策和未來中長期政策的重要結合點。
事實上,“十一五”規劃也有城鎮化目標,而且應該會達標。但城鎮化伴隨的公共服務問題也產生了很多“增長困擾”,比如戶籍、教育、醫療、養老等。
而且,城鎮化實行怎樣的路徑,各界莫衷一是。有小城鎮化的主張,有農民工市民化的實踐,還有伴隨拆遷等矛盾的大規模城鎮式基礎設施建設,等等。但警覺者認為,城市化或城鎮化,應避免變成土地城市化、人口半城市化。
節能減排新起點
十一五以來,有一項發展指標牽動了最多關注,就是單位GDP能耗。這項中國政府基于發展中國家自愿減排承諾的約束性指標,事關人口資源環境的發展水平,并開始關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響巨大。
在“十一五”收官之年,這項指標的反彈引發不小爭議。“但去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2020年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這項指標的關注將更加厚重。”中國能源研究會副會長鮑云樵電話里向本報記者分析道,“現在可以說,經濟轉型看科學發展,看低碳經濟建設。”
前不久,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會議首次由中國承辦。會上,中國代表團拿出了節能減排的最大誠意和足夠的靈活度。比如,中國氣候變化談判代表團團長、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認為,“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指標分配有些問題。“十二五”將根據各地的資源稟賦、發展水平和技術能力,完善能源強度指標。
各地的資源稟賦主要是指化石能源的物理分布和生產消費差異。“技術能力則將給予相關落后省份或區域以提升的時間表。”鮑云樵分析道,“這種調整是節能減排工作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積累催生的,從高碳到低碳已經開始從高度共識變為可行方案。”
他認為,國家發改委的主要領導最近曾提出碳排放權交易及總量控制原則,這很可能是十二五在節能減排方面的重要舉措。 ( 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