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8日,北京:世界銀行今天在北京舉行《東亞復興:增長的思路》新報告發布會,該報告對東亞地區出現的新的經濟社會力量和挑戰做了全面分析。
報告認為,金融危機10年后,東亞通過構建更具競爭力和創新性的經濟體,完成了自身的蛻變,但現在東亞必須轉向應對其成功帶來的國內的挑戰,包括不平等現象、社會凝聚力、腐敗、環境退化等等。
報告的作者布魯金斯研究所訪問學者、世行前任東亞首席經濟學家霍米.卡拉思博士和世行現任東亞代理首席經濟學家英德米特.吉爾博士此次專程到東亞各國向有關政府部門、研究機構、新聞媒體等宣講報告的研究成果。
東盟秘書長王景榮博士對這份報告的評論是:“除其他含義外,‘復興’意味著對文化、知識、技能的創新性應用。這種情形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在東亞發生,為地區和世界帶來的后果意義深遠。這種變化是否具有可持續性,還是稍縱即逝的?這份報告里的趨勢和分析提供了重要線索。”
主持發布會的世界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郝福滿表示:“這份報告與中國密切相關,中國不僅處于不斷變化的東亞生產網絡的中心,而且中國的國內政策重點也已轉移到增長的可持續性、確保公平發展、城市管理和政府績效等方面。”
現已正式出版的報告闡明,東亞在成功地經歷了兩波一體化浪潮后,現在需要迎接第三波一體化浪潮,第一波浪潮是在全球市場,第二波在區域本身,現在是在國內層面。
“由于全球和區域一體化推動了經濟增長,不出幾年東亞各國基本上都會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卡拉思博士說,“但是中等收入層面的發展挑戰更加錯綜復雜,東亞各國需要調整戰略,以避免被擠在高收入高科技的周邊國家和低收入低工資的競爭對手之間。”
報告認為,在區域內商品、資金和技術流動的幫助下,既便是東亞較小的國家也能從規模經濟中受益,因此對這種區域一體化必須給予鼓勵。但是,報告也指出,這些措施必須要有國內的措施相配合,以緩解快速經濟增長帶來的壓力和緊張。這種思路的基本點是需要構建充滿活力的城市、具有凝聚力的社會和廉潔的政府。
“城市處于以國際一體化、投資和創新為基礎的發展戰略的核心,”吉爾博士說。“東亞正在目睹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從農村到城市的人口大遷移。在今后的20年里,預計每個月將會新增2百萬城市居民。這將意味著要規劃和建設生機勃勃的、與國內外密切聯網的城市,從而保持經濟增長和強化社會凝聚力。”
報告分析了推動東亞轉型的各種力量,報告的結論認為,由于規模經濟的作用,今天的經濟景觀已大為改觀,這些推動著東亞不斷取得成功,并響應成熟的區域生產網絡、對高技能和技術含量產品的高度重視、對創新的快速吸收和更加健康的銀行和信貸結構,而形成了區域內的貿易模式。
“東亞目前的情形是一種新的現象,是一種復興,”卡拉思博士說。“老亞洲靠的是著名的大雁遷移的比喻,目睹成熟產業向低工資國家轉移。新亞洲更加富于創新和相互聯網,其特點是競爭激烈的經營環境鼓勵新產品新工藝和能夠吸收新理念的勞動力。”
報告認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增長產生的效益在地理和社會方面可能比較集中,因此需要有公共政策來實現更加均衡的擴散。對于東亞地區日益增多的中等收入國家,報告認為一個關注點是需要改善中小城市管理,擴大社會服務渠道,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透明度和問責。
報告全文(英文)見: www.worldbank.org/eap
報告摘要(中文譯文)見: www.worldbank.or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