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候變化與中國國情
最新科學研究成果表明:全球地表平均溫度近百年來(1906—2005年)升高了0.74℃,預計到21世紀末仍將上升1.1—6.4℃。20世紀中葉以來全球平均溫度的升高,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燒和土地利用變化等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等)導致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增加所引起的。
中國氣候變暖趨勢與全球的總趨勢基本一致。據中國氣象局發布的最新觀測結果顯示,中國近百年來(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氣溫升高了1.1℃,自1986年以來經歷了21個暖冬,2007年是自1951年有系統氣象觀測以來最暖的一年。近50年來中國降水分布格局發生了明顯變化,西部和華南地區降水增加,而華北和東北大部分地區降水減少。高溫、干旱、強降水等極端氣候事件有頻率增加、強度增大的趨勢。夏季高溫熱浪增多,局部地區特別是華北地區干旱加劇,南方地區強降水增多,西部地區雪災發生的幾率增加。近30年來,中國沿海海表溫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
據科學家的研究,中國未來的氣候變暖趨勢將進一步加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可能增加;降水分布不均現象更加明顯,強降水事件發生頻率增加;干旱區范圍可能擴大;海平面上升趨勢進一步加劇。
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面臨巨大挑戰。
——中國氣候條件復雜,生態環境脆弱,適應任務艱巨。中國主要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季節變化幅度要比同緯度其他陸地地區相對劇烈,很多地方冬冷夏熱,夏季全國普遍高溫。中國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多集中在汛期,且地區分布不均衡,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中國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嚴重,森林覆蓋率18.21%,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2%。自然濕地面積相對較少,草地大多是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北方溫帶草地受干旱、生態環境惡化等影響,正面臨退化和沙化的危機。中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多公里,易受海平面上升帶來的不利影響。
——中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發展任務艱巨。2007年底中國大陸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門、臺灣)達到13.21億,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20%。中國城鎮化水平比較低,2007年城鎮化比例只有44.9%,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龐大的人口基數,也使中國面臨巨大的勞動力就業壓力,每年有1000萬以上新增城鎮勞動力需要就業,同時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目前每年有上千萬的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07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461美元,在181個國家和地區中位居第106位,仍為中下收入國家。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較大。中國仍然被貧困所困擾,目前全國農村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1479萬人,剛剛越過溫飽線但還不穩定的低收入人口有3000多萬人。中國科技發展水平較低,自主創新能力弱。發展經濟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中國當前面臨的緊迫任務。
——中國處于工業化發展階段,能源結構以煤為主,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任務艱巨。中國溫室氣體歷史排放量很低,根據國際有關研究機構數據,1904—2004年中國化石燃料燃燒二氧化碳累計排放量約占世界同期的8%,人均累計排放量居世界第92位。2004年中國能源消費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50.7億噸。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遠未實現,為進一步實現發展目標,未來能源需求將合理增長,這也是所有發展中國家實現發展的基本條件。同時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難以根本改變,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難度很大,任務艱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