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傳統村落保護的問題,因為現在有很多旅游會打著傳統村落開發這些文化,但是也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商業化過濃、商業化氣息。比如前一段時間討論比較熱的關于鳳凰古城的問題。我想問的是,在這些傳統村落保護和開發方面,我們有怎樣的措施,既保護它的傳統文化特征,同時又能夠做一些適當的開發?謝謝。
2014-10-28 10:07:16
你問這個問題是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我們對這個問題非常重視,在具體措施上要明確基本思路,傳統村落保護同時也要合理的利用,要發展它的經濟,因為很多傳統村落是在比較偏僻的、經濟不發達地區,農民要改善生活,提高生活水平,提高收入,這是一個非常迫切,也是一個主題。所以我們鼓勵合理的利用和發展,但是一定要控制它的過度開發。具體我們有這樣一些措施:首先,要求每一個村編制保護規劃,這個規劃必須要經過中央四個部局的審查,而且還要派專家現場檢查。這個規劃一項核心內容就是控制它的過度開發,我們條件是控制商業開發的面積和規模,同時也不允許把一條原來有老百姓生活的街區改造成商業街,更不允許把村民全都搬出來,成為博物館式的開發行為。它符合這些條件我們才批準,中央財政才給予支持。同時在實施過程中,我們也派專家進行監督和檢查。再有,你提這個問題也是全世界面臨的一個難題,就是保護和利用的關系,到現在全世界找到一個非常好的一種方法也很難說,關鍵是度的拿捏。所以我們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要研究開發掌握比較好的度,既有保護又讓村民富起來的技術方法和發展模式。我們現在也在抓一些試點,有一些成功經驗以后推廣。但是目前我們國家突出問題是過度開發的問題,所以控制還是主題。
2014-10-28 10:07:50
請問趙司長,我們看到傳統村落保護已經迫于眉睫,現在全國已經消失或者損壞的傳統村落大概有沒有一個統計?我們也注意到,因為現在很多農村居民都去城市打工了,農村的空心化現象比較嚴重,在傳統村落保護過程中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謝謝。
2014-10-28 10:10:33
關于有多少傳統村落消失,從政府這個層面上沒有這個統計,因為這個事情比較難。首先,我們從2012年開始對傳統村落進行全面調查,要說消失的話得有一個基數,比如以前有多少傳統村落,這個基數不存在就很難說,但是你說的這個現象是存在的。一些村落消失是因為城市建設區的擴大和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不可避免的拆遷,還有一些消失可能是因為自然災害,特別是像一些火災等等,特別是有些西南地區傳統建筑基本是木結構的,而且防火通道等等很不健全,火災隱患極大,極個別是因為火災消失的。我們這項保護工作啟動以后,實際上對進一步的消失起著一個根本性的扭轉作用,各地認識普遍提高,而且都加大保護,同時也不允許它搬遷和拆遷,而且防災的措施也跟上了。數字雖然沒有,但是我可以說傳統村落消失的現象得到了控制。
2014-10-28 10:11:16
第二,你問空心化的問題,在傳統村落里也是較多的一種現象。剛才我說了,我們很多傳統村落是分布在我們國家貧困地區、山村,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山村里,老百姓為了致富,很多年輕人走出來了,這也是各個國家農村發展的一種普遍規律。從城鎮化過程中村莊會分化,在交通比較發達、區位優勢比較好的村莊可能會有不同的功能進來,然后村莊跟這些功能混合發展,這樣是處于一種發展狀態。還有一部分農業比較發達是維持平衡狀態,再有比較偏僻的地方,盡管各國政府下很多努力來支持這種發展,但不可避免會出現人口逐步流失的現象。對這個現象我們怎么認識,怎么去對待,這點是非常清晰的,不能因為它空心了我們就說沒有價值了,就把它拆掉或者搬出來,廣泛意義上這種認識和做法是錯誤的,有不少地方提出這些問題。實際上空心還是有人居住的,可能這些人是老人,但是這些老人就是依靠著村周邊的這些有限的生產資源,一畝三分地或者小片林子,通過自己的勞動維系自己的生活,同時這些老人不具備進城務工就業的本領。如果說一部分人走掉了還剩一部分在這個村莊里生存,我們一廂情愿地把他們搬出來的話,他們就失去了創造價值的能力。搬出來以后,對政府、對個人、對社會都是弊大于利。從各國的經驗來看,一般采取的都是持續不斷地加強對這部分群體的支持,這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和一個文化傳承的問題,也是地域社會傳承的問題,不能斷了這個根,這應該是政府應有的理念和做法。
2014-10-28 10:13:17
請問趙司長,請您具體介紹一下傳統民居的調查情況,另外在傳統民居保護方面,財政資金是否有投入,對民營資本進入這個領域有沒有具體的政策支持?謝謝。
2014-10-28 10:15:39
我首先介紹一下傳統民居調查情況。新華社記者問的問題也是我們今天發布內容的一個主要內容,剛才講的都是傳統村落。剛才倪司長還介紹了傳統民居的調查情況,這本來是今天的一個重大新聞。這本資料是昨天剛剛出版的,叫《中國傳統民居類型全集》,副標題是《中國傳統民居首次全面調查成果》。我簡單介紹一下這項工作和它的意義,這是去年年底我們組織全國建設系統和專家技術人員開展的一次對中國傳統民居的全面調查,剛才倪司長也說了,我再強調一下,傳統民居的意義非常大,它是一個最豐富的文化遺產的載體,我們講衣食住行,食也好、住也好、行也好,這些載體都不如民居這個載體承載的文化成果豐富。它既承載著人們生存的智慧,也承載著建造的智慧,也承載著人們的審美理念和社會倫理等。它應該是人類各種基本生活工具當中文明成果最豐富、最集中的載體。對民居的研究,我們歷史上,包括古代,我們沒有進行過系統的整理,中國人怎么營造生活的場所,我們自古以來沒有進行過系統的調查和整理,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工作,也是一個社會工作。
2014-10-28 10:16:04
宋代曾經出版過一本《營造法式》,它是我們國家標準定額的鼻祖,但是它很有局限性,只是對大型建筑、宮殿、寺廟做了一些工法的記錄,后來我們對中國人怎么搞建筑的基本上沒有詳細的調查和記載。另一方面,近代有很多建筑學的學者和專家非常喜愛傳統民居的研究,花了畢生的精力,也做了很多成果,但是這些成果還是有局限性,因為他們是個人或者是學會、學校組織的。鑒于這個背景,我們是從國家層面上對全國各地的傳統民居進行一次全面調查,目的就是要首先把握我們中國人是怎么營造我們生活場所的,做一個大調查、大整理、大記錄,這項工作經過九個月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時間并不長,而且我們主要依靠的是地方的積極性,因為工作量巨大,要到現場去調查,要進入山村里調查,把所有傳統民居類型找出來。全國建設系統人員不說了,技術人員就1200多名,這個冊子后面還有參與人的名錄。
2014-10-28 1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