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立群:
中國現在是強調穩中求進,通過穩增長來為轉型調整創造一個相對好的宏觀經濟環境。穩增長的底線是保就業,通過保就業保證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保證消費,當然也會保證投資有一定的投資機會。在這個背景下保證一定的增長,保證企業是在增長的過程當中來完成這樣一個轉型升級。在這個過程當中,通過我們體制機制的不斷完善,通過企業的轉型會逐步的把一些更優秀的企業推出來,從而使得我們優秀產能不斷地增加,落后產能逐步地退出。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來實現在經濟平穩增長的背景下來實現增長內容的優化,增長基礎的優化。在這個過程當中,您所發現的這種情況恰恰是我們在轉型升級、在全面深化改革當中需要不斷加以解決的問題。謝謝。
2014-05-22 16:41:27
張立群:
我補充一點,因為這個問題提得還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大家以前認為地方政府有一些自己的考核目標,最后使它的一些行為與中央政府的要求不盡一致。但是現在確實有變化,以前我們看這種問題往往是說,包括理論界也認為,由于各個地方政府自己的相互競爭是促進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包括活力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這個理論界大家一直認為。現在大家在觀念上已經有所變化,我們現在已經不再要求各個地方單純追求GDP的速度,這不僅是中央政府觀念上這樣認為,而是地方政府很多官員也認識到這樣做是沒有前景的,其實在這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大家在觀念上已經形成一致,我們要重經濟增長質量,而不僅僅是重速度,這是第一個。第二點,現在從制度上也有一些新的變化,包括現在我們考核地方政府的領導,以前可能說有就業、有GDP、經濟增長速度、財政收入,因為沒有這些,整個運營也很難運作下去,甚至現在把化解產能過剩這一條都列入到考核干部的一個標準。這個變化還是非常大的,不僅僅是經濟增長,而是產能過剩這個任務有沒有完成,所以這種變化應該說是很大的變化。無論是從思想觀念上中央和地方政府形成一致,而且從制度上也有一些變化,預計將來肯定從上到下大家目標和方向是一致的,都是往這個方向來努力的。
2014-05-22 16:41:53
經濟日報記者:
我有一個問題請問黃所長,我們都知道企業兼并重組是化解過剩產能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是近年來我們看到兼并重組的力度還不夠大,您能不能談談工作中的難點和您的一些建議。謝謝。
2014-05-22 16:42:05
黃群慧: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因為兼并重組是一個微觀的企業行為,同時又有很大的一個宏觀的意義。因為兼并重組從我們推進市場經濟改革以來,企業到處都有兼并重組的行為,現在我們這種兼并重組整體來說是我們整個產業組織狀況還沒有達到一個理想的狀況。我們在推進兼并重組過程當中有一些實實在在的問題沒有解決好,或者有一些障礙沒有解決好,比如說在兼并重組過程當中,你的融資從哪里來,還有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往往有一些地區之間的阻礙。比如說跨地區兼并重組以后,涉及到一些不同的地區稅收之間怎么分配,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涉及到有沒有審批。這一系列無論是從稅收還是從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組,還有整個企業兼并重組過程當中你的職工安置問題、土地問題,這都是很現實的問題。
3月份出臺了一個針對企業兼并重組的市場環境的政策,我印象里有幾大方面的內容,包括取消和簡化政府審批,甚至以前我們上市公司要去搞一些兼并重組都要經過嚴格的審批,現在很多也放松了。包括融資方面,這個制度也給了一些融資的有利條件,包括可以通過上市來融資,來促進兼并重組行為。還有稅收、土地、職工安置方面有一些政策。像土地如果說通過兼并重組置換出來的土地,給了政府,政府會支付一些費用,這些費用可以用于安置職工等。這些方面的制度非常多,包括一些產業政策方面的引導。這一系列措施都在綜合用,這樣綜合用下去以后,我們想接下來的政策只要嚴格的執行、快速的推進,對企業兼并重組會有一個很好的作用。而且這種兼并重組既有微觀的意義,也有宏觀的意義,尤其是在我們產能過剩化解方面的意義是非常大的。因為我們產能過剩化解這一塊通過兼并重組是可以壓縮一批產能的,這也是“四個一批”當中很重要的“一批”,就是通過兼并重組來壓縮一批產能。在市場競爭中,企業兼并重組主要是企業行為,國家政策只是完善兼并重組的市場環境,而不是說直接由政府出面“拉郎配”。謝謝。
2014-05-22 16:42:22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這個問題提給張立群研究員,當前經濟壓力下行的加大,會不會由于發展工業而影響淘汰落后產能或者是調整工業結構的發展,您對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的關系是怎樣看待的?中央也出臺了一系列微刺激的措施,包括像鐵路追加一些投資,這是不是有一些定向刺激或者定向調整的含義在里面,是否也會對壓縮產能或者是調整產業結構有一些影響,您怎么看?謝謝。
2014-05-22 16:42:37
張立群:
謝謝。我們現在穩增長確實要保持一個必要的經濟增長的水平,而且確實從今年1-4月份的經濟指標來看,我們確實還有一定的經濟下行的壓力,在這個背景下,這個產能是不是更多的開動起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我是這樣來看的,穩增長關鍵是在一個“穩”字,穩增長和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是不一樣的。穩增長主要是保證我們需求,特別是國內需求能夠有一個平穩的增長,比如說我們通過保就業來支持居民收入有一個平穩的增長,支持消費有一個平穩的增長。我們通過比如說基礎設施投資,像剛才提到的西部地區的鐵路建設,包括我們和棚戶區改造相聯系的住房建設等等。通過這些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投資增長水平的穩定,來支持整個投資增長大體走穩。
另外,在對外貿易現在總體來看是一個低位向好的態勢下,我們目前這樣穩增長的政策措施在穩定市場需求方面效果已經開始越來越明顯的表現出來。但是這個需求增長的穩定不意味著供求關系發生改變。我們現在面對的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這樣深刻的變化,一是和國際金融危機以后的世界經濟的情況有關系,二是和我們國家多年來持續的、快速的數量擴張到了一個轉折點也是有關系的。所有這些實際上都不是我們宏觀調控總量政策所能改變的。我們穩增長的政策和這樣一個市場供求關系的基本格局之間不存在相互改變的關系。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從產能過剩來看,不會因為穩增長、穩定需求的政策而出現明顯的改變,或者說我們企業的訂單開始大量增加,包括對低水平產能的訂單都在大量增加,穩增長政策不會出現這樣的效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化解過剩產能,包括產業結構、工業制造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不會因為穩增長的政策而停止下來。在這個背景下,在整個過剩產能的調整上,在整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方面,我們各項工作面對的任務、面對的考驗應該說還是相當沉重的。在這方面我們進一步做好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它可以使我們這樣一個優秀的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優秀產能的數量不斷增加,進而給增長的穩定性提供一個越來越好的基礎。這才是穩增長一個長遠的目標。謝謝。
2014-05-22 16:42:52
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記者:
我有一個問題提給黃所長,剛才我們也談到鋼鐵的化解過剩產能,我們知道去年國務院發布的指導意見重點提到鋼鐵是8000萬噸,其中河北占到6000萬噸。據您了解,目前河北的化解過剩產能或者壓減產能的進度是怎么樣的?第二,剛才也說到對3545家企業進行了調查,這當中大家覺得化解產能過剩有說三年以上,有說五年以上,我很想問一下兩位專家,你們認為是多長時間的過程?哪些行業尤其是五大重點產能過剩行業會率先達到比較理想的水平。謝謝。
2014-05-22 16:43:18
黃群慧:
我先簡要回答第一個問題,關于河北省的鋼鐵產業,因為新聞媒體都很關注,但我們沒有具體的統計數據,因為河北的關于鋼鐵化解產能不僅僅是一個自己這種產業的問題,因為現在必須把它放到京津冀一體化,包括北京治理環境污染大的背景下來理解,因為我們現在有時候化解產能過剩僅僅是說一個單項思維,其實化解產能過剩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治理污染是綜合治理的過程。總體看,河北省進展還是非常快的,像剛才立群研究員提到的經濟增長速度問題,他們不惜犧牲自己的經濟增長速度堅決貫徹中央化解產能過剩,壓縮鋼鐵產能的方針和政策,所以說他們的總體推進是非常有效的。
2014-05-22 16:43:33
張立群:
第二個問題,我認為中國經濟從數量的快速擴張開始轉向質量效益提高的新階段,化解過剩產能我認為可能是一個長期的現象。當然決定這些過剩產能存在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會隨著改革的推進而不斷地加以完善。由于這樣一些制度環境、政策環境的不斷完善,過剩產能的相對水平是趨于下降的,但是不會完全消失。在有一定的產能過剩的背景下會成為推動競爭、推動優勝劣汰、推動企業和產業在這樣一個動態當中通過不斷地新陳代謝來保持越來越優、越來越好的過程,這可能是一個重要的支持條件,當然和過去我們長期的低水平、低成本,不負責任的鋪攤子、上項目所形成的這樣一個產能過剩,性質上逐步會有根本性的差別。這是我的基本觀點。
2014-05-22 16:44:40
黃群慧:
我補充一下,關于產能過剩會持續多長時間,我們中國現在這個階段,我們曾經有一個概括除了說工業化后期以外,我們認為現在基本經濟國情有了一個變化,以前我們經常說中國是一個農業經濟大國,現在由于改革開放這么多年快速的經濟發展,現在我們已經是一個工業經濟大國,工業經濟大國的背景含義其中有一點,我們現在是500多種工業制成品里我們其中200多種都是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的,這個比例是非常大的。這種情況下,我們200多種產量都是世界第一位的,產能過剩也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而且接下來的戰略性的任務是什么呢?前期發展階段已經從工業經濟大國轉變為工業經濟大國,接下來一個戰略性的任務是從工業經濟大國轉變為工業經濟強國。這個轉變為強國的過程我們曾經也做過一些預測,因為按照這種包括我們的工業轉型升級規劃,包括整個的工業強國的戰略性的規劃,我們初步預測到2030年才有可能實現這種從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的轉變。而且我們十八屆三中全會里其中提到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基本實現工業化以后,后面并不是說不發展工業,還會有一些工業本身進一步的由數量轉向質量進一步的轉型問題。現在也在轉,那時候要求會更高。在未來如果再拓展上十年,從2020年到2030年,我們會實現我們的工業強國,在工業強國的情況下至少可以認為這種產能過剩不再是一個很突出的問題。這種預測性的也是我們的判斷。謝謝。
2014-05-22 16:44:58
胡凱紅:
吹風會到此結束。謝謝兩位專家。謝謝各位。
2014-05-22 16: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