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鳳凰衛視記者:
我想請問萬主席的是,我們看到不久前科技部有一個立項,要研究船舶的核動力裝置,而且很多分析認為,這可能會跟中國的核動力航母有直接的聯系。我們想請您做一個介紹和證實。另外,有很多分析擔憂,中國的一些軍費就是藏在科技部的這些科技項目中,所以看起來軍費的數量不是很大,但是實際上用于軍費的開支可能不小,請您幫我們分析一下這種觀點。謝謝。
2013-03-07 15:56:38
萬鋼:
國家科學技術的研究本身說起來并不分軍用、民用。大家知道如果我們去探月,送一個衛星飛船去探月,主要的目的就是科學研究。我們神九和天宮的對接,包括深海潛水,人們可以說這個技術跟打火箭有關,但是我們的科學研究目標還是用于探索未來。我們國家的軍費和科學研究的費用是有明顯的歸口的,大家可以去讀財政的預算報告,這里分的還是很清楚的。
2013-03-07 15:56:56
祝壽臣:
謝謝,繼續提問。
2013-03-07 15:59:39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和國際在線記者:
我想請問萬部長,今年年初,中國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技合作獎頒發給了一個日本的科學家,現今中日之間的科技合作的進展如何?是否受釣魚島局勢的影響?新的一年,中國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國際合作項目?謝謝。
2013-03-07 15:59:52
萬鋼:
國際科技合作是各個國家都高度重視的。黨的十八大要求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要有全球的視野來謀劃科技創新。國際科技合作也是我們在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一直持續不斷向前推進的。我們目前已經跟世界上12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建立了科技合作的關系。中美、中歐、中日、中韓等之間都有科學家的合作。科學本身就是無疆界的,科學家在一起探討科技問題進行合作,也是一個很自然的現象。我們有很多科學家與來自日本、美國、韓國、歐洲的科學家進行緊密的合作,在他們的合作當中也產生了很多很好的成果,對于這些成果、這些科學家,對于他們和中國合作上作出的貢獻,我們也給予獎勵,這和兩國外交之間的爭議、爭論沒有直接的關系,主要還是表彰科學家所作的貢獻,這是科技事業很重要的一個原則。我想請潘建偉院士談一談他自己親歷的國際科技合作方面的經驗。
2013-03-07 16: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