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4、關于河南與毗鄰省份臨界地區發展水平比較
從行政區劃看,與河南省毗鄰的省份有安徽、山東、河北、山西、陜西和湖北6個省,臨界地區包括20個省轄市,40多個縣,報告選用2008年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四個數據來反映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指標,從這些數據對比分析的結果看,與河南省相鄰的20個省轄市中間,有13個省轄市的人均GDP低于河南省臨界地區,7個省轄市高于河南省,這7個鄰省臨界省轄市中,四項指標均高于河南省臨界地區的只有山東省的泰安、濟寧、聊城3個市,其中泰安和濟寧2市是濟南——青島城市圈的腹地,不屬于中原經濟區的范圍。其他4個臨界直轄市與河南省臨界地區相比指標有高有低,水平差距不明顯,處于同一發展階段。從44個臨界縣(市)層面看,人均GDP高于河南省臨界縣的臨省縣份只有4個,占1/10,其中3個是上述山東3市所轄縣份。
整體上看,不僅以鄭州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對毗鄰地區具有較強的輻射帶動作用,而且位于省界上的省轄市、縣(市)的發展水平,絕大多數也高于毗鄰地區,呈現出全方位、跨行政區向外輻射的區域經濟特征。這也說明,以河南省為主體、跨行政區的區域經濟體,是一個客觀現實存在。
2011-03-09 11:12:33
5、關于中原經濟區糧食核心區建設
報告認為,以河南省為主體的中原經濟區在國家糧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國內外糧食市場形勢的變化,這種地位只會強化,不會削弱。建設中原經濟區,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時期,保障不斷提高糧食的生產能力,要尋求和探索一條既不以犧牲糧食和農業為代價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道路,又不以犧牲糧食產區、糧農的利益為代價,不以犧牲糧食產區工業化、城鎮化的機會為代價的糧食穩定增產、農業穩定發展的道路。為此,必須抓住能夠促進“雙贏”的關鍵環節,著眼于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和農業競爭力,探索新的崛起之路。
2011-03-09 11:13:43
6、關于中原經濟區工業化進程的基本評價與戰略選擇
報告根據工業化的一般理論和新型工業化的含義,分析研究了中原經濟區工業化進程,以及工業化進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選擇。報告運用綜合評價法判斷,2009年河南工業化綜合評價值達到57.55,工業化進程處于中期中間偏上的階段,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凸現。但受歷史產業布局和自身資源稟賦等因素影響,中原經濟區工業主導產業呈現出層次相對較低、資源指向明顯、高加工度不足、主導產品仍然主要處于價值鏈低端等特點。加快推進中原經濟區的工業化進程,必須針對上述問題,圍繞中原崛起目標,加快發展方式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2011-03-09 11:15:33
7、關于推進中原經濟區新型城鎮化進程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原經濟區城鎮化發展和城市建設取得了明顯進展,但城鎮化水平仍低于全國和中部六省平均水平,中心城市的競爭力、輻射力和帶動力不強,城鎮粗放式發展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目前,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城鎮化明顯加速,已進入工業化和城鎮化互動互促、快速發展的新階段。根據中原經濟區工業化水平遠遠高于城鎮化的實際,報告認為,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總體思路是:以新型城鎮化為突破口,以“一劃”帶“兩化”,促進“三化”協調發展,推動城鎮化由偏重規模擴張向注重內涵提升轉變、由偏重經濟發展向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轉變、由偏重城市發展向注重城鄉一體化發展進行轉變,走出一條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社會和諧、城鄉互相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具體來講,就是要在五個方面著力:一是創新城鎮化發展理念,真正把城市集群發展、城鄉統籌發展、城鄉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貫穿于城鎮化建設的全過程;二是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培育壯大中等城市,加快發展小城市和小城鎮,加快構建現代城鎮體系;三是提升城鎮化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質量和水平,加快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四是創新行政管理體制;五是進一步提高城鎮文化品位。
2011-03-09 11:16:33
8、關于中原經濟區現代服務業發展
中原經濟區區域面積廣、人多、資源豐富,發展條件也比較優越,而且又面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國內外產業結構升級和轉移加速帶來的發展新機遇。中原經濟區現代服務業發展總的目標任務和對策措施是,通過完善扶持政策、構建投融資體系、創新體制機制、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優化發展環境等措施。
2011-03-09 11:18:38
9、關于中原經濟區開放型經濟發展
報告認為,中原經濟區作為發展洼地,發展要素層次低,要實現中原崛起,離不開對外部條件的充分利用,必須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集聚更多的發展要素,加快發展進程,提升發展層次。但受區位條件、要素稟賦、政策差異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中原地區不能采取與沿海同樣的對外開放思路和開放模式,必須根據區域經濟實際和發展的新要求,實施具有內陸區域特色的開放戰略。在發展思路上,堅持以實現“要素集聚、結構提升”作為開放型經濟戰略的核心,堅持對內對外開放并舉,擴大總量與提高質量并重,引進來與走出去結合,走對內對外開放、內外聯動發展的開放型經濟發展之路,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在發展路徑上,重點從四個方面推進中原經濟區開放型經濟發展。一是大力引進戰略投資者,盡快提升要素結構水平;二是發揮傳統要素比較的優勢,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參與國際分工和積極承接跨國及沿海產業轉移;三是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全方位發展開放型經濟;四是大力實施跨區域發展和“走出去”戰略。
2011-03-09 11:20:38
10、關于中原經濟區文化產業發展的評價與戰略推進
中原地區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歷史厚重、文化燦爛,文化資源得天獨厚。中原經濟區目前的優勢很多、劣勢也很多,發展還處于起步的階段,規模、結構、運作理念、創新成果也都是比較落后的,所以豐厚的文化資源和這些矛盾交織在一起,針對中原經濟區文化產業區的發展,報告指出,中原經濟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應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一是樹立科學的文化發展觀;二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三是培育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的文化企業;四是加快培養創新型文化人才;
2011-03-09 11:21:38
11、關于中原經濟區人口發展
建設中原經濟區,優勢在于人口,潛力也在于人口,關鍵也在于人口。作為中原經濟區的主體,2009年河南總人口已經接近1億,要實現人口增長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發展相協調,中原經濟區人口發展必須繼續穩定低生育的水平,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的結構,優化人口分布,健全勞動就業和社保體系。報告還提出了建立健全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五大長效機制:一是建立健全人口工作的領導機制;二是完善與城鄉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相適應的公共財政投入體制;三是統籌協調各項社會經濟政策,建立有利于實行計劃生育的經濟、社會、福利制度;四是加強基礎設施和技術服務、信息服務、配套設施建設;五是穩定基層的工作機構和隊伍。
2011-03-09 11:25:38
12、關于中原經濟區競爭力評價
報告從區域開放的視角出發,選擇中原經濟區、長三角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區、江蘇沿海經濟帶、成渝經濟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做樣本進行競爭力比較分析。六個經濟區89個城市綜合競爭力的結果表明:中原經濟區的首位城市——鄭州市排名第17位,在89個城市的平均得分之上,但又不及第一名深圳市的1/10,中原經濟區的其他城市均排在30名以后,且都在得分平均值之下。中原經濟區內部地區綜合競爭力分析表明:中原經濟區發展整體上呈現西北高東南低的狀況。鄭州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其次是洛陽、焦作、許昌、三門峽、淮北、長治等,而阜陽、亳州、宿州競爭力最弱。這說明鄭州是中原經濟區的核心增長極,洛陽次之。因此,中原經濟區要借助新一輪區域大發展的契機,利用好自身優勢,走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道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改變低于全國和區域平均水平的現狀,力爭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的又一增長極。
2011-03-09 11:26:38
13、關于晉東南、冀南、魯西南、皖西北地區發展
中原經濟區除包括河南省18個直轄市,還包括毗鄰的晉東南、冀南、魯西南和皖西北中的部分市、縣。報告從發展特色、發展水平、發展態勢、區域協調等四個方面,對四個區域的發展進行了分析。從發展特色看,這四個區域的經濟結構西北偏重、東南偏輕。晉東南地區依托豐富的煤炭資源,形成了能源化工業為主的重工業結構;冀南充分利用鐵礦石儲量豐富的優勢,協調了鋼鐵和裝備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魯西南和皖西北依托優良的土地資源和較為豐富的煤炭資源,形成了以糧食和農產品生產加工為主,煤炭化工業快速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從發展水平看,西北地區較高,東南地區偏低。從發展態勢看,這幾年四個地區的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和發展質量不斷提升,出現了好的態勢。從區域協作情況看,這四個區域與河南臨界地區,資源條件相似,產業結構相近,經濟同質性強、內部協作緊密,呈現出資源共享、市場共建、產業共興的發展格局。
中原經濟區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對理論研究工作者來講,是個全新的領域,是個重大的課題。《中原經濟區發展報告(2011)》需要完善的地方還很多,仍然有一些漏洞與不足,敬請各位領導、專家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幫助我們豐富理論、改進方法、優化成果!
最后,祝各位領導、嘉賓、專家和朋友們身體健康,工作順利!
預祝《中原經濟區發展報告藍皮書》發布會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
2011-03-09 11: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