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圍繞高司長剛才提到的幾個問題再提兩個小問題。剛才您也講到,在談判中發達國家對提供技術和資金方面一直沒有達成共識,但全球的氣候變化變得越來越糟糕,而且這是我們全球應該共同面對的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在談判中為什么還要一再強調,必須是先由發達國家提供技術轉讓和資金作為前提條件?第二個問題,我們中國也有很多先進的技術,中國是否也愿意將這些先進的技術轉讓給其他的國家?謝謝!
2008-10-28 10:37:48
關于技術轉讓,我想你可能也知道,不是說發展中國家一點技術都沒有,但先進的技術90%以上都掌握在發達國家的手里。而且從造成氣候變化的責任來說,當前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中80%以上是由發達國家的累積排放造成的。所以在氣候變化的問題上發達國家負有主要責任。同時它也擁有技術能力,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能力弱,這點是毋庸置疑的。要應對氣候變化,必須使先進的技術能夠通過技術轉讓在全球有效的實施。
我舉一個例子,可能也有點說服力。中國在1994年,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人口環境和發展》白皮書,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同時也提出了優先發展的技術清單,強調在中國要發展IGCC(整體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這個技術當時美國已經研發出來了,美國的技術擁有者也同意向中國轉讓,我國有關部門也和他們簽署了轉讓的協議。但是,最后美國政府認為這個技術太先進了,沒有批準這個協議。我們試想,如果那個時間中國能夠有這樣高效發電的技術,它的能耗比我們當時掌握的技術低1/3以上,那我們在這十幾年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所建的發電廠就能夠大規模的應用這種技術,從而大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就是技術轉讓的重要性。而且技術轉讓也不是中國一家的需求,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需要。
2008-10-28 10:39:25
關于中國有沒有技術,目前從總體上講,中國的技術水平還是相對落后的,國家也在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如果中國有某些先進、適用的技術,我們也會與其他發展中國家進行合作。但有一點要說明的是,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向其他國家轉讓技術不是我們在公約下的義務,而是我們的主動行動。《京都議定書》和公約中規定了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轉讓資金的義務。我們希望他們其實履行義務。謝謝!
2008-10-28 10:50:59
請問高司長,第一個問題,中國希望從發達國家獲得在技術轉讓方面的資金支持有沒有大致的數額?希望這些錢是以什么樣的方式、從哪兒來?另外,國內是否有相關的資金支持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技術開發?向CDM收取的基金現在有沒有具體怎么花的打算?還有一個問題是在適應和減緩兩方面的技術上,我們更傾向于獲得哪方面的技術?謝謝!
2008-10-28 10:58:30
第一,我想說我們強調要資金技術,在資金的支持方面,目前我沒有數字,估計專家們也很難拿出一個數字。但是,我在這里想舉例說明為什么技術轉讓還要提供資金。日本在90年代末的時候,與中國合作開展了一個中日綠色援助計劃,其中有一個項目叫“干熄焦”,日本向中國轉讓了這個技術,同時還提供一比的資金為中國培養了相應的技術人才,此外在項目建設時,還給予一定的日元貸款支持。所以,新的技術,特別是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技術,一般來說都目需要額外成本或高成本,所以這類技術的轉讓必須伴隨相應的資金支持。中國在這方面有沒有投入?我想,大家也非常清楚,是有投入的。
2008-10-28 10:58:53
我給你只舉幾個方面的例子。第一,中國發展無碳的能源,所謂可再生能源。中國首先有《可再生能源法》,這個法就給了很多優惠政策。比如說風電,從價格上來說,它的上網價就比其他的價高很多,甚至近一倍。如果是太陽能發電,那就更高。高出來的一倍的錢就攤在了各個用戶當中。也就是中國的老百姓要掏錢。這就是中國付出的代價。再比如說,我們推廣節能燈,大家都看到了,各級政府給予資金支持,讓老百姓掏比較少的錢,這樣才能把它推廣開。這就是中國花的錢。
另外,提問的這位記者是科技日報的,也知道科技部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為了落實國務院實施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我們科技部也編了科技的行動方案。在這類方案里,也講了中國如何支持減緩了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的研發,這就是中國政府的投入。
在節能減排上,我們發改委也舉行過好幾次新聞發布會,你們可能也很清楚,我不想再多講。
2008-10-28 11:03:49
關于中國建立了清潔發展機制基金,這個基金的收入主要來自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這部分的所得是比較少的,基本上我們鼓勵的領域都是只有2%的收益交給政府。目前這些做項目應該有“核證”的檢查之后才能有一定的收入,目前這部分收入還比較少,現在發改委和財政部也正在一起研究資金使用具體管理辦法。有一點我可以說的是,這部分資金要完全用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建設,也就是說要促進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事業開展。主要是這方面,不會用在其他方面。
2008-10-28 11:0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