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三峽夢,中國夢
回首歷史,展望未來。百年“三峽工程路”給人以啟示,更給人以信心
構想了70年;調查了50年;勘測了40年;討論了30年;建設20年;運行10年……
從來沒有一個工程,讓人如此魂牽夢繞。
從來沒有一個工程,如此飽受質疑反對。
“三峽工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工程建設管理經驗。”今年8月28日,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十八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一錘定音。
10年前——2003年,三峽工程如期實現蓄水135米、船閘試通航、首批機組發電的三大目標。
5年前——2008年,三峽工程開始175米試驗性蓄水。2010年至2013年連續4年成功蓄水至175米。
175米,是三峽工程水庫設計的正常蓄水位,意味著防洪、發電、航運等功能達到設計要求,巨大的綜合效益可以得到充分發揮。
“三峽工程已全面實現了初步設計確定的防洪、發電、航運三大目標”“通過試驗性蓄水,提前發揮了工程最終規模的防洪、發電、航運效益,并拓展了供水、生態功能,綜合利用效益顯著。”
一年多前,作為中國工程界最高咨詢機構,受國務院三峽辦委托,中國工程院邀請了相關領域有造詣和熟悉三峽工程建設、運行的18位院士和近150位專家,分成7個課題組及1個綜合組,對三峽工程5年來試驗性蓄水階段工作進行評估。
“三峽工程已具備轉入正常運行期的條件。”專家們鄭重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抓緊推進三峽工程竣工驗收。
竣工驗收,意味著對一個工程的最終評價。
“從最初設計到可行性研究,從大壩建成再到試驗性蓄水,三峽夢的實現過程,都體現了科學民主、實事求是的態度。”評估組組長沈國舫感慨萬千,“三峽工程的經驗很豐富,需要更全面完整地展現。”
從遠古洪荒中走來,從百年期盼中走來。
一個個歷史節點,不容忘記——1993年1月,三峽工程開始基礎施工;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舉行開工典禮;1997年11月,成功實現大江截流;2002年11月,實現右岸導流明渠截流;2003年6月,實現蓄水和通航、7月首批機組投產發電;2006年10月,進入156米水位初期運行階段,較初步設計提前1年;2008年10月,樞紐工程全部建成,并進入正常蓄水位175米試運行階段,再次比初步設計提前1年;2012年7月,右岸地下電站全部投產發電……
“三峽夢,就是駕馭洪水、治水興邦的夢想。”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三峽辦主任聶衛國同樣萬千感慨,“從孫中山提出來至今,中國人有濃濃的三峽夢。如今看來,可以說實現了我們的三峽夢。”
三峽工程的興建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利用自然資源、改善長江生態的非凡壯舉。規模之大、綜合效益之顯著,在世界水利工程建設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三峽工程,留給中華民族的是福祉,留給國家的是力量,留給長江的是安瀾,留給自然的是和諧,留給歷史的是豐碑。”長江水利委員會是三峽工程設計總成單位,對三峽工程進行了長達60多年的勘察、規劃、設計研究論證工作,回首往昔,長委負責人如是說。
從沉淪到奮起,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強領導下,歷盡艱辛,終成大業——三峽夢,恰如中國夢的一個縮影。
“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好。現在回頭看,建三峽的決策非常正確。”年逾7旬的張超然從1996年至今一直擔任三峽集團公司總工程師。
他說:“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移民的貢獻、全社會的關心、建設者的努力,建三峽工程,少一個環節都不行。這些都是值得我們自豪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
——人們難以忘記,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三峽工程,從項目論證、選址、規劃、建設到竣工,傾注了歷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智慧、心血和關心。
三峽展覽館里,一幅照片展現的這樣一個細節,讓人難忘:1990年7月,國務院會議一開就是9天,聽取三峽工程論證情況的匯報和各方面的意見。
——人們難以忘記,1992年4月3日,七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三峽工程建設決議,1767票贊成,177票反對,664票棄權,25人未按表決器。
那一刻,成為社會主義民主的歷史性一刻。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就一個工程進行投票。這在過去絕無僅有,在今后恐怕也不會再有。”采訪中,許多人表達這樣的觀點。
——人們難以忘記,那些伴隨三峽工程論證和建設過程的質疑和反對聲。
“對三峽工程貢獻最大的人是那些反對者。正是他們的追問、疑問甚至是質問,逼著你把每個問題都弄得更清楚,方案做得更理想、更完整,質量一期比一期好。”雖然離世已經一年多,潘家錚院士的話,至今仍然回蕩在人們耳畔。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反對意見,三峽工程的每一步,都走得格外小心。”曹廣晶說。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的幾代領導集體把興建三峽工程作為治國安邦的大事來抓,廣泛聽取不同意見,樹立了我國重大工程依法、科學、民主決策的典范。”聶衛國說。
不久前,從遙遠的巴塞羅那傳來一則喜訊:國際咨詢工程師聯合會(FIDIC)2013年年會暨FIDIC成立百年慶典大會上,三峽工程獲得“百年工程項目獎”。
百年工程,百年夢想。
回首百年三峽路,人們發現:巍巍三峽大壩,不僅在世界工程史上有一席之地,更在中華民族精神坐標系中有著自己獨特的位置。
——這精神,是舉國上下團結一致的支援精神。
“三峽是全國人民的三峽,每個中國人都作出了貢獻。”采訪中,魏山忠多次表示。
1992年,全國人大通過興建三峽工程議案后,國務院決定全國用電加價,與葛洲壩電廠上交的利潤一并作為三峽工程建設基金,專項用于三峽工程建設。
萬州有“上海大道”,巴東有棟“北京樓”,秭歸有個江蘇工業園……如今的峽江兩岸,隨處可見對口支援的印記。
“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對口支援的偉大創舉,是從三峽工程開始的。”聶衛國說。
——這精神,是舍小家、顧大家、為國家的移民精神。
今天,每1000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三峽移民。
三峽建設至今,130萬移民搬出了原來的家,走向外面的世界。
中央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改善移民生產生活條件。在湖北宜昌,已搬遷移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60平方米以上,比淹沒前凈增20平方米以上,95%以上住的是磚混結構樓房。
移民群體也自立自強。在重慶云陽縣高陽鎮明沖村,過去遠近聞名的“上訪帶頭人”陳七三,近幾年通過自籌資金和政府扶持,在一片荒坡地上建起存欄600多頭豬的生態養殖場……
——這精神,是建設者和運行者身上體現出來的精益求精、爭創一流的精神。
驅車來到大壩,記者注意到,大壩的邊緣部分立著許多禁止打傘的牌子。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大壩上禁止打傘,主要是怕傘被吹到高壓線上,對電力系統和機組運行會造成很大的威脅。
三峽無小事,事事是大事。“拿著國家的‘寶貝疙瘩’,就要管好,就要發揮最大的綜合效益。”馬振波說。
73年前出生在淮河邊的鄭守仁,從小就有一個夢想:讓洪水不再泛濫,讓百姓不再遭殃。為了這個夢想,50年前,他大學畢業來到長江水利委員會,投身治理長江的行列。從烏江渡到葛洲壩,從隔河巖到大三峽,一干就是半個世紀。
“我們這一代人很幸運。”從1994年以長委總工程師身份參與并主持三峽工程技術設計、施工圖設計和現場設計工作至今,鄭守仁一直堅守在第一線。見到記者,他剛從庫區回到壩區。“三峽工程無小事。我們一路上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滾滾長江,不盡東流。追求無限,精神永恒。
三峽工程,同載人航天工程、青藏鐵路等偉大成就同提并列;
三峽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青藏鐵路精神,一同載入共和國精神史冊。
回首百年三峽路,給人以啟示,更給人以信心。
從成功破解水庫移民等世界難題,到造就無縫大壩的世界奇跡,從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全面發揮,到經歷兩次超過1998年最大洪峰的考驗……三峽夢,帶來自信和自豪,有對水電發展道路的自信、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更有對未來的自信。
“我們在恰當的時機做了恰當的事。”曹廣晶深有感觸地說,從三峽建設到國力躍升,中國人的信心得到了增強。
聶衛國說:“三峽工程的成功建設充分證明,只有依靠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只有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峽建設夢,期待能更圓。
三峽大壩一側,作為目前三峽工程唯一在建項目,巨型升船機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2015年建成后,3000噸的客船可借助升船機“電梯式”直接通過三峽大壩,過壩時間可由現在的3個多小時縮短至40至60分鐘。
三峽發展夢,期待能更圓。
今年10月10日,湖北宜昌。
16省市對口支援湖北省三峽移民工作座談會和合作項目簽字儀式舉行。45個項目簽約,資金總額240多億元,涉及汽車燈具制造、開通旅游專列等。
河床下切崩岸、庫區水華現象……伴隨三峽工程全面運行,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
“庫區變化很大,一些縣城規模發展太大,畢竟是地質災害多發地區……”兩個多月前在庫區又跑了一圈,鄭守仁有感而發。
“當前三峽工作正處于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正如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十八次全體會議指出的那樣,工程收尾、水資源優化調度和綜合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庫區經濟社會發展……放眼未來,三峽工程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如果三峽工程需要有人獻身,我將毫不猶豫地率先報名。我愿意將自己的身軀永遠鑄在三峽大壩之中,讓我的靈魂在晨曦暮靄之中,聽那水輪發電機的歌唱,迎接那萬噸船隊的來往,直到千秋萬載。”生前,潘家錚院士曾用“文藝味”十足的語言這樣說。
時隔多年,32歲的李世英對這段話仍然記憶猶新。
10多年前,他還是三峽庫區巴東縣的一名高中生,利用暑假勤工儉學參與了三峽建設;幾年前,水電專業畢業的他,滿懷憧憬成為三峽電廠機械部的員工,每天要沿著100多公里的巡查路線,檢查大壩混凝土的質量。
“我將一生相隨,把滿腔心血溶進大壩。”小伙子憨厚地笑笑說。
距大壩約1公里處的三峽水庫南岸,鳳凰山下,因水利工程第二次搬遷的屈原祠巍峨聳立。
大殿內,錦冠長衣的屈原,深情凝視著大壩和水庫,看船來船往,花開花謝……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千年前古人的吟誦,何嘗不是三峽人乃至中國人的未來寫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