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3、考核指標
(1)技術層面,完成基于城市水體的環境功能分區及相應的水質改善目標的城市流域水系水量水質綜合調控規劃,提出近遠期工程實施方案,提出經濟、技術可行的工程設計方案及具體技術方法與參數;工程層面,形成區域水資源調配、水環境質量和防洪排澇三位一體的優化布局及軟硬件設施,完成城區流域水系調控及水質改善工程,覆蓋西氿水域和與其匯水來源相關的河道,實現西氿水質功能提升,夏季無黑臭、無藻類爆發。(任務一)
(2)技術層面,滿足城區排水溢流污染控制技術需求,完成宜興市域城區雨水管網溢流污染問題診斷,提出針對典型降雨期的溢流污染負荷的定量計算方法、溢流污染控制目標值及與此相應的城區雨污分流工程技術方案、初期雨水處理技術方案和排水管網安全運行調控方案,并完成局部驗證,形成以雨污分流為重點、點面結合、調蓄與處理并舉的水污染高效控制技術,編制技術指南;工程層面,完成城區管網系統截流控污與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使雨污分流率從2012年的70%提高到90%,初期雨水處理率達到60%以上。(任務二)
(3)技術層面,滿足宜興市域城區面源污染控制目標及技術要求,提出不同類型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的技術評估方法體系并完成市域范圍內的評估及關鍵影響因素分析報告,建立示范區城市面源污染模擬計算模型并完成市域范圍城區面源污染負荷計算,提出基于面源污染負荷削減20%的物化—生態組合雨水徑流污染削減技術,提出城區面源控制總體技術方案和工程實施方案,并完成局部驗證;工程層面,實施市域范圍的城區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示范區域不小于30km2,面源控制工程凈化設施面積不小于5km2,面源污染負荷削減率20%以上。(任務三)
(4)技術層面,以實現宜興城區主要水體水質功能達標為目標,形成污染水體的入流污染物高效削減-湖濱帶退化生境修復-河湖水體生態凈化組合技術,構建出包括生態隔離帶-生態緩沖帶-濱岸帶水體原位凈化的污染水體修復技術方案,提出兼具水體凈化與城市景觀功能且經濟可行的河湖水系生態系統構建整體方案,并完成局部驗證,主要污染物指標(COD、氨氮、總磷等)去除率達到30%以上;工程層面,完成西氿人工濕地示范工程建設,示范規模不小于50ha。結合西氿清淤及河體修復工程、城區流域水系調控及水質改善工程的實施,實現西氿示范區水體的COD、氨氮、總磷等主要水質指標達到地表水III類標準(湖庫),常年滿足生態景觀水功能要求,水體透明度達到0.6m或水深的50%以上(水深大于1.0m時)。(任務四)
(5)技術層面,提出水系統污染源識別技術方法、建立水質響應關系模型,形成污染負荷削減的優化策略報告,完成宜興市域城市核心區水環境改善技術的綜合集成,提出技術經濟評估方法及指標體系、完成關鍵技術與示范工程的運行評估,編制城市核心區水環境系統設計建設與安全運行技術指南、系列操作手冊;工程層面,完成城市水系統綜合管理支撐平臺建設,基本覆蓋宜興市全部城區的水環境設施,具備運行狀態評估診斷、預警預報、效能評估與決策支持功能。(任務五)
(6)課題各項示范工程實施后,陳東港、官瀆港、洪巷港、大浦港入太湖斷面主要水質指標(COD、NH3-N、TN、TP)的濃度年平均值降低15%以上。
(7)申請軟件著作權或發明專利35項以上,技術標準10項,出版科技專著2部。
4、實施年限
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
5、課題經費來源及構成
課題國撥經費不超過6500萬元,配套經費不低于國撥經費的1.5倍。
6、其它要求
課題申報單位(聯合體)應在城市水污染控制和水環境建設等方面具有良好工作基礎,具備課題研究的數據積累、前期成果以及較好的工程實踐經驗;技術研究團隊應具有組織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相關項目(課題)任務的豐富經驗,業績良好。技術優勢突出的單位可針對本課題中的單項任務進行申報。
課題3:城鎮化新區水環境質量保障技術研究與綜合示范
(一)指南說明
該課題是“宜興市水環境改善技術集成與綜合應用示范”項目下設課題之一。
宜興市南部區域是宜興未來城鎮化新區建設重點區域,水系發達,相對獨立,主要水體水質受境外客水影響小,植被茂盛,生態環境好,9條主要入太湖河流中,水質較好的大港河、烏溪港均位于宜興南部。除了南部山區,其余都是平原水網地帶,不是一個獨立的封閉流域,河道的流向順逆不定,河道之間以及河道與太湖之間水量交換頻繁。2011年區域內最大水體蓮花蕩水質綜合評價為IV類,2條主要入太湖河流烏溪港水質IV類、大港河水質III類,區內丁蜀華騏污水處理廠遠期設計規模2萬t/d,近期穩定運行1.3萬t/d,尾水排放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標準。
隨著滬寧城際鐵路開通運營和寧杭城際建成投運,位于寧杭城市圈地理中心的宜興高鐵新城也逐步進入了實施階段。高鐵新城位于宜興市南部區域,規劃東至蠡河,西至104國道,南到湖光路,北到寧杭高速公路。宜興市本著“生態宜居”的核心價值理念建設高鐵新城。宜興高鐵新城以銅官山、龍背山良好的生態景觀資源為基礎,以現代化交通樞紐建設為先導,以旅游服務、文化休閑、商業商務為發展主題,兼具文化體育、醫療衛生、酒店居住等配套完善的城市公共功能。
新城的建設,必然進一步帶動周邊城鄉區域的發展,而該區域瀕臨太湖,屬于重點流域嚴格控污的區域,亟需開發更嚴格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技術和策略,加強污染物負荷削減,為太湖水環境的進一步改善做出貢獻。在傳統的城市開發模式下,由于自然地表被大量改造為不透水性地面,降水產流系數增大。道路表面尤其是交通活動頻繁的城市道路表面累積了大量的懸浮顆粒、營養鹽、重金屬和多環芳烴等污染物質,并通過城市排水管網遷移進入水體,對受納水體的水質造成明顯的破壞。城市道路、商住區及工業區徑流中氮、磷、COD、TSS濃度較高,是城市非點源污染的主要來源。因此,對于宜興市新建高鐵新城,水環境系統控制應根據城鄉發展區域內自然生態水文功能,從實現城市河道水環境改善、徑流總量與峰值削減、景觀與生態環境的改善、城市污水系統的低影響和全生命周期內的投資-效益等方面,以水資源高效利用和水環境質量保障為核心,將源頭分離-控污減排-雨水回用-城市水系統作為一個整體,研究出適合我國中小城市(鎮)的低沖擊負荷系統開發模式。大幅度提高用水效率和用水安全,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水生態系統。建立一套適合中國南方水鄉城鎮新區生態化發展的水環境質量保障體系,將宜興市高鐵新城打造成宜山宜水,樞紐中興的新興綜合片區,成為山水宜居的生態新城、持續繁榮的活力新城和民生幸福的文化新城。
為了實現宜興市城市城鎮化新區的水環境質量保障,有效削減城區入流太湖的污染負荷,構建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環境友好型涉水系統,亟待結合宜興市“十二五”計劃實施的一系列重點工程,開展城市城鎮化新區水環境質量保障技術研究與綜合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