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加快了”
“這幾年來,我們除了收獲一項項科技成果,科技體制也在發生變化。”在萬鋼看來,技術創新的主力軍發生了變化,整個創新生態也在日益改善,而科技管理的職能部門也在逐漸轉變。萬鋼說,經過30年的改革,企業在技術創新和應用領域逐漸成為主體,大學服務社會的功能日益增強,轉制院所已逐漸成為各自行業的領頭羊。
萬鋼曾在奧迪公司組織過汽車開發,一個項目就有上下游數百家企業參與。在企業工作的這段經歷給他最深刻的經驗就是,創新需要形成產業鏈。
大工程、大項目正是實現產學研用結合的重要載體。我國在“十一五”期間進行了相關體制的探索。萬鋼舉例說,2007年科技部和鐵道部共同建立《中國高速列車自主創新聯合行動計劃》,目標是把我們引進的時速為250公里的高鐵通過自主創新提升到380公里。在計劃安排上,科技部圍繞著973、863和支撐計劃進行了有序布置;科技部和鐵道部綜合全國資源,共同組織了25所研究型大學,11個研究院所,5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中心,吸收了68個院士、500多名教授等眾多科技人員開展我國高速鐵路自主創新的建設。三大整車企業、七家配套企業緊密結合,推動了500多家零部件企業的發展,逐步建立起中國高速鐵路的技術體系、研發平臺、系列產品、產業鏈以及人才團隊。
談到科技與經濟的結合,當過校長的萬鋼更有感觸:一個產品是多種技術的集成,一種技術可以應用于多個產品。研發技術可能是在大學或研究院所的實驗室里,而把它實現并變成產品的是企業。因此,大學知識創新能力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更需要緊密結合。
“科技必須面向經濟、面向市場需求。這幾年來,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能力越來越強。”為證明這個觀點,萬鋼更喜歡用數字說話:2009年,我國研究型大學科研經費達到727億元,有一半以上來自于企業和社會。而一些與行業緊密結合的理工科院校,他們的科研經費當中有70%來自于本行業、企業的創新需求。“這說明大學服務社會的功能增強了,面向市場的能力增強了。”2009年,中央級的347家轉制院所,獲得的國家縱向財政投入是71億元,但它們服務于行業和市場的創新收入是233多個億。“這說明他們面向市場獲得的經濟效益遠遠大于科技經費的投入。”
“科學研究也需要‘仰望星空’”
“當然,我們也不是要每一項科學研究都瞄準產業發展,試想哥德巴赫猜想如何產業化?”萬鋼特別強調,我們國家也需要一批“仰望星空”的人,需要一支潛心研究、探索科學規律的基礎研究隊伍。
“基礎研究中,競爭是必要的,但必須保證競爭的適度,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就是拔苗助長,不尊重科學規律。”萬鋼說,科技管理部門就是要為做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提供保障,給他們提供寬松環境和穩定支持。
與我國科研形勢變化相適應,國家中央財政投入結構也產生了變化。2008年,中央財政設專項資金穩定支持國家重點實驗室。2009年,重點基礎研究領域支持力度得到進一步加強。2010年,自然科學基金83億元,973計劃的經費達到了30億元,國家重點實驗室得到穩定支持經費也達到30億元。萬鋼告訴記者,我國基礎研究科研項目經費在支持方向上分為兩類,一類是以資助科學家面向興趣、自由探索為主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另一類是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目標的973計劃等。“我國中央財政科研投入基本保持了年均17%的增長,而我們對基礎研究投入的增長率遠遠超出了這個平均增長的速度。”
“如果10多年前,國家沒有對電動汽車、新能源、生物技術的部署,我們今天是無法站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這個舞臺與其他國家同場競技的。因此,我們現在就要面向未來的幾十年,加強基礎研究,實施蛋白質、量子調控、納米、發育與生殖、干細胞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等重大科學計劃。加強對前沿技術的研究,瞄準蛋白組學技術、納米技術、全光通信網等戰略方向,突破核心關鍵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