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主持大會。本報記者 周維海攝
獎勵大會授予7名外籍科學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本報記者 周維海攝
亮點一: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今年不再空缺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在過去的十年中,體現原始創新能力的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空缺了七次,其中包括去年和前年都出現空缺。今年這種遺憾不再,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錢崇澍等完成的“《中國植物志》的編研”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中國植物志》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146個單位參加,312位作者,164位繪圖人員完成。全書5000多萬字,總計80卷126冊,包括9080幅圖版;記載中國維管束植物301科、3408屬、31142種;采集和查閱植物標本1700余萬份;發表新屬243個,新種14312個;提出了一些類群的新分類系統。《中國植物志》是中國植物資源的“國情報告”,增加了“經濟用途”、“物候期”、“物種生境”、“地方名稱”等,使植物志的成果更具實用價值,為了解我國野生植物的生存狀態和植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它的編研是我國植物學發展的基石,是地方志及其他植物學著作的重要參考資料。我國植物標本資源收集和保藏已達到世界水平,館藏量從100萬號增加到1700余萬號。
由上海交通大學顏德岳等完成的“超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制備及自組裝”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該成果研究始于1997年,近十年來在超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制備及自組裝領域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合成策略被同行廣泛采用,自組裝方法和思想被普遍接受和應用,解決了超支化聚合物領域中的一些重要科學和技術問題,為超支化聚合物的產業化打下了良好基礎,并推動了超支化聚合物和分子自組裝研究這兩個熱點領域的發展。
亮點二:國家自然科學獎海歸人才成獲獎大戶
中青年人才和海外歸國人才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在頒發的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三大獎中,完成人45歲以下的占到58.3%;在國家自然科學獎第一完成人中,留學歸國人員比例達到60.7%。
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國家新藥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丁健研究員1991年獲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回國后,他經過長期研究,主持的“拓撲異構酶Ⅱ新型抑制劑沙爾威辛的抗腫瘤分子機制”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該研究現已通過Ⅰ期、Ⅱ期臨床試驗,是目前具有產業化前景的抗腫瘤藥物之一。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大氣顆粒物及其前體物排放與復合污染特征”項目第二完成人郝吉明院士1984年畢業于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獲博士學位。經過20年的系統研究,他在酸雨控制規劃方面取得的成果,為確定我國酸雨防治對策起了主導作用。此外,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項目“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的自適應與多尺度計算方法”第一完成人陳志明研究員等多位年輕獲獎者都有海外留學經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