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宇宙中存在比星系還大的粒子
宇宙中存在比星系還大的粒子
2009年6月,科學家經模擬實驗發現,最古老的亞原子粒子(中微子)所包含或環繞的空間可能比數千個星系還要大。
現在,我們都知道中微子是由核反應所產生。根據量子力學理論,像中微子這樣的粒子的“大小”是由它們可能存在的區域的模糊范圍所定義。科學家們只能通過其他事物(如原子)來探測到這些粒子。對于當今所產生的中微子來說,它們可能存在的區域范圍很小。但是,在宇宙生命中大約137億年前,宇宙大爆炸殘留的中微子的存在區域范圍可能會隨著宇宙的擴張而不斷擴大,擴大到每個中微子都有能夠存在的區域。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科學家喬治-福勒爾解釋說,“我們所討論的是大約100億光年外的中微子。”
中微子不帶電,質量非常輕,現在科學家們仍然無法精確測量其質量。為了測量中微子的質量,福勒爾通過模擬實驗發現,隨著宇宙的擴張,時空結構也一直在牽引著古老的中微子,將中微子的存在區域擴展到一個極大范圍。由于中微子可以穿越宇宙中大多數物質,因此科學家認為這個極大范圍仍可保持完整。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宇宙中最古老中微子比數千個星系還要大。
6. 類地行星或存在液態海洋
類地行星或存在液態海洋
2009年4月,科學家們通過對一顆代號為“Gliese 581d”的類地行星進行測量后發現,該行星比此前想象的更像地球,兩者之間存在許多相似之處。“Gliese 581d”所處的位置非常有利于液態水的存在,即可能適宜人類居住。
4月21日,瑞士日內瓦大學天文學家邁克爾-梅耶正式宣布這一重大發現。據梅耶介紹,“它位于可居住帶,支持生命的存在。在它的表面可能還有一個巨大的海洋。”“Gliese 581d”發現于2007年,是一顆太陽系外行星。最初,天文學家認為它距離其主恒星太遠,氣候太冷可能不適宜居住。但是,梅耶的研究團隊通過測量發現,“Gliese 581d”環繞主恒星一周期為66.8天。這一發現證明,“Gliese 581d”的軌道正處于冷恒星的可居住帶。
由于考慮到“Gliese 581d”質量是地球的7倍左右,因此科學家們認為“Gliese 581d”不可能是單獨由巖石構成。梅耶解釋說,“它可能是核心部分由巖石構成,外面被一個冰層所包圍,表面是大氣層和液態海洋。”質量、水和軌道距離三大因素促成了“Gliese 581d”更適宜人類居住。
7. 火星存在液態水
火星存在液態水
2009年2月,美國“鳳凰”號火星探測器項目組科學家宣布,“鳳凰”號火星探測器可能已經拍攝到火星上的第一張液態水的照片。在2008年夏天,“鳳凰”號剛剛登陸火星幾天后就傳回照片,科學家從照片中發現探測器的一個支架上存在一些神秘的斑點。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些斑點就是水滴所形成的。從表面上看,這些斑點似乎呈現了水珠滴在“鳳凰”號支架上以后不斷增大、融合并滴下的過程。
液態水滴的說法在科學家中間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鳳凰”號項目組負責人尼爾頓-倫諾認為,“鳳凰”號支架上的物質可能是鹽性泥漿,是在“鳳凰”號登陸時濺起并粘上支架的。泥漿中的鹽份會吸收大氣中的水汽,從而形成水滴。 據科學家介紹,在寒冷的火星北極地區之所以能夠存在液態水,是因為水中存在大量的高氯酸鹽,這種鹽可以起到防凍劑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