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閱兵任務確定后,訓練是不是馬上就展開了?
林虎:接到參加開國大典空中受閱的任務,全隊同志都很高興,立即開始進行受閱編隊隊形的訓練。起初,只用了9架P-51戰斗機,編成3個“品”字隊形拉開距離跟進,我編在總領隊邢海帆的右側。
記者:當時飛機數量少的問題是怎樣解決的?
林虎:后來聶榮臻到南苑機場看了一下,認為準備參加受閱的9架飛機太少,能不能有更多的飛機,戰斗機修不出來,什么飛機都可以,能夠安全通過天安門就行。隨后,又湊了兩架轟炸機、3架運輸機、1架通訊機和兩架教練機。這樣,一共17架飛機,編成5個“品”字隊形、1個雙機梯隊,前后跟進。
記者:當時只有17架飛機,為何人們在開國大典閱兵時看到的是26架飛機呢?
林虎:后來,周恩來副主席看過預演后提出,領隊的戰斗機飛行速度快,為了增加飛機的數量,你們通過了天安門以后,戰斗機可以到觀眾看不到的地方再轉回去,接到教練機和通訊機后邊。它飛得慢一點,你轉回去再接上去,這樣就有26架飛機受閱飛行了。
林虎給新一代飛行員講光榮傳統。
記者:受領空中受閱飛行的任務后,主要面臨哪些困難?
林虎:一是時間緊,僅一個月時間。二是機種復雜,特別是機種之間飛行速度差別很大,要組成一個整體空中受閱機群,需要嚴密的組織協同和多次演練。三是飛行員彼此陌生,來自四面八方,互不熟悉。
記者:當時,大家都是怎么想的?
林虎:當時的氣氛很好,工作也好做。雖然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經歷,駕駛過不同的飛機,但心里都裝著一件事,就是力爭全隊準確、整齊、安全地通過天安門的上空。
記者:當時沒有雷達之類的導航設備,是怎樣解決引導受閱飛機準確飛越天安門這個問題的?
林虎:那時候沒有現在的設備先進,也沒有專用的航空地圖,只能用北平地圖當作航圖,用尺子量量算算,把航線標定,選了通縣的雙橋鎮。那里有個比較明顯的樓房,上頭擺上白布,如果天氣能見度不好,只要到雙橋上空把方向羅盤對好了,就可以直接飛到天安門上空。通過天安門還有一個問題,不能飛得太偏離地面游行隊伍,高度也要剛好,觀禮臺上的人抬頭就能看到,下邊游行的也能看到。受閱飛行時,所有飛機在雙橋會合,各分隊領隊機羅盤一定要對好,編好隊形,再飛向天安門。
記者:南苑飛行隊的首要任務是負責北平的防空安全,為了參加受閱編隊飛行,動用了所有的飛機。如果在受閱中受到國民黨飛機的偷襲怎么辦?
林虎:經過幾天的反復研究和推敲,上級向閱兵總指揮聶榮臻提交了一個帶彈受閱飛行的方案,并得到了毛澤東、朱德和周恩來的認可。為了確保萬無一失,聶榮臻親自來到南苑機場挑選了帶彈飛行的飛機和飛行員。
空軍新型戰機殲10雙機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