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空間出艙活動“三件寶”
航天員在航天器里走到太空需要必備的三件裝備,也稱“三件寶”,一個不能少。
第一個是是氣闡倉。氣闡倉是居于兩個大氣壓力不同的空間之間的一個艙室,一般兩邊裝有不透氣的門,目的是防止兩個空間的氣體交流,這是航天員進出太空的“門戶”。
第二個裝備是艙外航天服。航天服是人造的“天衣”,艙外航天服要比艙內航天服復雜得多,是世界上結構最復雜、技術最先進、價格最昂貴的服裝。
第三個是安全帶。因為在空間出艙活動沒有參照物,無法分清物體的大小遠近,也無法判斷其速度快慢,很容易與“母”航天器走散而成為人體衛星。因此,空間出艙活動需要用安全帶將航天員與航天器連接起來,防止航天員在太空中走失。
另外,還有載人機動裝置,相當于一個交通工具,主要用來救生。
五、誰是空間出艙活動第一人
1965年3月18日,前蘇聯航天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夫乘坐上升號飛船進入太空后,他出艙進行了12分鐘的空間出艙活動,這是人類首次太空行走。但由于宇航服膨脹,他險些沒爬回艙內。
六、誰是太空行走的“世界冠軍”
太空行走既不比走得快,也不比走得遠,而是比走的次數多少和走的時間長短。自從人類開始太空行走的40多年里,俄羅斯的索洛維約夫以太空行走16次、在太空停留77小時41分鐘而成為太空行走的“世界冠軍”。
七、太空中失重的感覺
人們經常看到舞臺上模仿的“太空步”, 但航天員在太空中失重的感受與地面完全不一樣。失重并不是沒有重力,而是人們對沒有重量的一種體驗。進入失重狀態后最先感受到的是漂浮。由于缺乏向下的吸引力,雙腳自然離開地板,身體懸浮在空中。此時,航天員行走已不可能,只能用雙手推拉艙壁上的扶手來幫助身體移動。航天員進入失重狀態后,由于缺乏向下的吸引力,全身的液體開始向上半身和頭部轉移,會出現頸靜脈怒張,臉部虛胖,鼻腔充血,與地面上感冒癥狀類似。
八、航天員在太空如何吃飯
在航天器中進食,既有情趣,又很危險。因為在失重狀況下,食物及其碎渣會到處飄飛,迷眼鉆鼻,還會損壞儀器設備。因此,在早期的航天活動中,將航天員的食品做成糊狀,裝在軟管中,食用時像擠牙膏一樣往嘴里擠。而現在,航天食物與進食方法,與地面相差無幾。
九、航天員在太空中如何洗澡
從天空實驗室開始,太空首次有了淋浴設備。這種太空淋浴器是一個帶蓋的可以關閉的圓筒,圓筒里面有手持噴頭和液體肥皂,地板上有吸水孔。在淋浴前要先把腳固定在地板上,否則在淋浴中身體會翻滾。同時還不能讓水灑到淋浴筒外。在太空洗澡,除用淋浴器外還可用海綿布兩塊,一塊用擦臉和頭發,另一塊用于擦身體。然而,只有在天空實驗室才有淋浴設備,而在航天飛船和航天飛機上,就沒有淋浴設備了,只能進行“海綿浴”了。
十、航天員在太空飛行中患病怎么辦
航天員在太空飛行中,由地面的航天醫學專家利用生物遙測設備測量其呼吸、血壓和心臟情況,還通過電視圖像與航天員直接通話,對航天員身體狀況進行實時監測和判斷。如果航天員生病,可進行指導用藥。一旦航天員病情加重,可根據飛行前確定的中止飛行的醫學標準而中止飛行,并做好返回地面的急救準備,待航天員著陸后及時進行搶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