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委聯手定規推動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中國科學技術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教育部、財政部為規范、推動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聯合制定出《二00四——二0一0年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綱要》。本月初,該綱要即以“紅頭文件”形式正式發布。
中國科技部二十一日下午為此舉行專家、官員與媒體座談會,該部副部長劉燕華稱,《二00四——二0一0年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綱要》的發布,是中國科技界的一件大事,標志著中國科技發展將進入新的階段、新的模式。他說,該綱要將促進中國科研模式由分散型向集成型轉變、科研體系由個別運作向系統運作轉變,同時推動政府職能轉變。
劉燕華表示,國務院四部委聯合制定的這份綱要實施后,還將致力于解決中國科技發展面臨的多個“瓶頸”問題,包括:技術人才嚴重匱乏;科學儀器設備分散、重復的競相購買和使用率低;國際合作中如何充分體現國家利益等。這位高官對于后者特別強調并舉例提醒說,新疆一研究所與日本合作建設衛星數據地面接收系統,日方投資條件是接收到的數據全部提供日本,但中國其他單位則不能共享,他希望《綱要》實施后,這種以國際合作之名,行謀取私利甚至損害國家利益之實的行為,能得到有效遏制。
中國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主要由研究實驗基地和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平臺、自然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科技文獻共享平臺、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網絡科技環境平臺等六大平臺構成。時間跨度八年的《綱要》將平臺建設目標分為兩個階段,近期是初步建立資源共享的法規體系和試點示范,初步建成重要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的信息平臺;到二0一0年,初步建成平臺體系,基本滿足全社會的需求,為最終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體系健全、共享高效的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奠定基礎。
據透露,中國科技部擬于今年九月召開“全國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工作會議”,以對貫徹實施該《綱要》進行全面部署。 (孫自法)
科技部官員解讀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綱要
由中國科學技術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制定的《二00四——二0一0年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綱要》,本月初已經以“紅頭文件”形式正式發布。
中國科技部21日下午邀請部分專家、官員就該綱要的發布與媒體進行座談。該部官員就綱要的發布答記者問:
一、中國的科技基礎條件工作具有哪些基礎?還存在哪些問題?
中國的科技基礎條件工作經過長期努力,具備了較好的物質基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科技基礎條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積累了一些重點領域的科學數據和文獻,建立了部分區域性的觀測與監測網絡,收集整理了一定數量的種源和標本,擁有了一批科技基礎設施等。“九五”以來,在資源整合方面,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推動了大型科學儀器和科技圖書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工作,設立了“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資金”。
但是在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國的科技基礎條件還是遠遠不能滿足科技發展的需求,仍然存在著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一是缺乏國家層面的整體規劃,盲目重復,資源浪費,建設薄弱,布局不合理;二是財政投入分散,總量不足,配置不當;三是管理體制與方式不適應科技創新的要求,條塊分割,部門封閉,單位所有,利用率低,共享機制缺乏,相應政策法規不完善;四是評價和激勵機制不健全,人才隊伍不穩,專業素質下降等。
中國科技基礎條件建設的滯后與薄弱,已經導致戰略性研究經常受制于人,國家關鍵技術的突破難以實現,重大原創性科技成果難以形成,全社會的科技創新和創業活動得不到及時有效支持。這種局面必須盡快從根本上加以扭轉。去年科技界迎戰SARS,進一步暴露了科技基礎條件建設薄弱問題的嚴重性。有關部門已開始重視對科技基礎條件的投入,但如不及早統籌規劃加以指導,新的資源浪費與重復將不可避免。
二、什么是“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這一平臺具有哪些重要意義?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服務于全社會科技進步與創新的基礎支撐體系,主要由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和研究實驗基地、自然科技資源保存和利用體系、科學數據和文獻資源共享服務網絡、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網絡科技環境等物質與信息保障系統,以及以共享為核心的制度體系和專業化技術人才隊伍三方面組成。
當代科學技術發展呈現著滲透、交叉與融合的態勢,研究與開發的全球化趨勢明顯加快,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正在深刻地改變著傳統的科研方式與創新模式??萍蓟A條件資源的共享及海量信息的通暢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萍假Y源的占有、配置、開發和利用方式的優劣,日益成為決定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強弱的關鍵因素。支撐科技進步與創新的科技基礎條件已經上升為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建設,提升支撐科技創新的水平,正在成為國際較量的新焦點,成為各國政府支持創新活動的優先選擇,成為政府發揮職能的重要領域。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政府提出建設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意義重大。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是充分運用信息、網絡等現代技術,對科技基礎條件資源進行的戰略重組和系統優化,是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利用的有效方式,是中國科技資源合理配置的重大舉措,是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對建立適應科技創新活動規律、科學高效的科技資源管理新機制,營造公平競爭條件下人才脫穎而出的科研環境,全面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對增強國家競爭力、促進全社會科技進步和國家安全等意義重大。
三、“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綱要”的編制過程
2002年初,科技部成立了以主管副部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設立了總體研究組和7個專題研究組,啟動了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的研究工作。在初步研究的基礎上,科技部于2002年5月和9月兩次向國務院提交了關于加強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的建議和報告。同時科技部還就這一工作征詢了財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協等部門的意見,得到了上述部門領導的贊同。
科技部推動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的工作得到了國務院領導同志的充分肯定。2002年10月,李嵐清副總理對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作了重要批示,充分肯定這一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有關部門予以支持。陳至立國務委員指出,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設想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和戰略性,是政府職能轉變的體現,有利于國家整體科研水平的提高。2003年1月7日,朱镕基總理主持召開國家科教領導小組會議,討論并原則同意科技部關于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的工作匯報。
隨后,科技部成立了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綱要(簡稱“綱要”)編制工作小組,開始了“綱要”的編制工作。參與編制工作的既有科技部相關司局的負責同志,也有來自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等的專家。編制組參考了中國大量綱要式文件的框架,集成了相關研究成果,提出了“綱要”框架稿,并在2003年2月,委托中國科學院學部和中國工程院分別組織數百位院士征求對“綱要”的意見;2003年3月至4月,在北京和地方召開5次大型座談會,分別征求了農業部、衛生部等19個相關部委、20多個大學、大院、大所和東部、中部、西部21個省市科技管理部門、當地大學、科研院所的意見??茖W家和相關各界的建議對于提高“綱要”的民主性、科學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3年11月,科技部聯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教育部、財政部進行了“綱要”會簽,進一步對“綱要”進行了修改、完善,并于今年6月4日上報國務院。
四、“綱要”的編制有哪些基本考慮?
1.立足當前、面向長遠,采取整體設計、分階段實施的策略。“綱要”在時間跨度上立足8年,建設目標分近期和2010年兩階段考慮。近期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是初步建立資源共享的法規體系和試點示范,初步建成重要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的信息平臺,到2010年要達到的目標是:適應國家科技進步、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國家安全的需要,初步建成平臺體系,基本滿足全社會的需求,為最終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體系健全、共享高效的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奠定基礎。
鑒于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既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科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必要條件,發布“綱要”,指導科技界圍繞“十六大”提出的科技、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先行啟動共性、關鍵領域的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的試點工作,總結經驗、探索機制,為“十一五”全面啟動平臺建設奠定基礎,為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的實施提供支撐和條件保障,是非常必要的。
2.創造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建的氛圍?!熬V要”應對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提出具有戰略性、指導性和可實現性的原則意見,應能凝聚社會力量,指導各相關主體協同進行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打破資源封閉局面,創建開放共享環境。
3.充分考慮可實施的環境,體現改革精神。在體制和機制的改革上,要基于市場經濟和入世的要求,適應政府部門職能的調整、政府與事業單位關系的調整及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調整。
4.根據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確定建設重點。按照國家發展重點、國家急需、具有優勢資源和適于網絡共享等條件選擇,注重可實施性,為指導今后規劃的制定提供依據。
5.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基于現行財政預算體制,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平臺建設中的職責,在“綱要”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形成以中央與地方財政專項資金為引導的多渠道投入格局,逐步加大建設力度。
五、“綱要”有哪些主要內容?
“綱要”包括前言、指導思想與原則、建設目標與任務、建設重點、保障措施等四個部分。
1.“前言”著重闡述了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概念。針對科技基礎條件建設上長期存在的重硬輕軟的現象,經多方研究與論證,將平臺的內涵確定為由物質與信息系統、以共享為核心的管理制度、專業化人才隊伍三部分組成。
2.提出了“指導思想和原則”。強調了平臺建設要深入調研、充分論證、統一規劃,突出共享、制度先行,調控增量、整合存量,政府主導,社會共建等思想。
3.在“目標和任務”與“平臺建設重點”中提出了平臺建設的兩個階段目標、三項重要任務和六個工作重點。同時針對研發和成果轉化的不同特點,突出了不同的內容。例如在研發平臺中考慮到長期以來難以實現的資源共享,“綱要”在“任務”和“重點”中都將“推進形成以共享為核心的制度體系”放在首位;成果轉化服務平臺中的切入點和內容是各界爭論較多的焦點之一。經仔細研究并多方征求意見,“綱要”將政府在這一平臺的切入點定位于服務,將其內容確定為成果轉化鏈三個主要環節的支撐服務體系建設上。從政府職能轉換等角度看,上述定位是較適宜的。
4.提出了若干保障措施。比如針對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和必要的法規等問題,提出了加強組織領導的措施;針對投入不足、渠道不穩的狀況,提出增加投入、調整投入結構的措施;針對與國際接軌不足的狀況,提出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的措施等;針對普遍缺乏共享意識的問題,提出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六、綱要發布對平臺建設工作具有哪些意義?
作為平臺建設的綱領性文件,綱要的發布將對平臺建設將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首先,有利于統籌規劃國家科技資源。綱要針對中國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缺乏統籌規劃、投入分散、開放機制不健全、建設薄弱等問題,提出了對這些資源進行戰略重組、規范管理為此,綱要的發布將有利于統籌規劃國家科技資源,推動各有關部門協同推進平臺建設;
其次,有利于調動全社會力量參加平臺建設。綱要明確指出要加強資金導向,調整支出結構,加強平臺建設投入力度,還指出地方政府要根據各地特點和需求,加強區域性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從而可更好地調動全社會力量加強平臺建設;
第三,有利于統一思想,規范平臺建設。綱要明確了平臺建設的內涵和具體建設內容,從而有利于統一思想,規范各部門、地方政府的科技條件平臺建設;
第四,有利于平臺建設思想的廣泛宣傳。綱要全文都貫穿了“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思想,綱要的發布將會在更大范圍內宣傳平臺思想,并在全社會形成科技資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
總之,平臺建設綱要的發布,將進一步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平臺建設,形成平臺建設生機勃勃的局面,促進平臺建設工作健康、有序地開展。
七、近期準備如何實施“綱要”?
為了從組織上保障“綱要”的貫徹實施,由科技部牽頭正式成立了有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教育部、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水利部、衛生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地震局、中國氣象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十六個國務院有關部門的部級領導參加的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部際聯席會;成立了由周光召院士為組長,由23位知名專家組成的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專家顧問組,對“綱要”的內容和聯合實施形成了共識。
2004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提出了“科技條件平臺建設要有大的進展,全社會科技資源共享取得新成效”的工作目標。為此,各部門、地方都積極開展了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規劃與建設工作,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和成效,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為了確保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工作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科技部擬于今年九月召開“全國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工作會議”,對“綱要”的實施進行全面部署。
中新網 2004年7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