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35年前,發端于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改革開放,如春風吹拂大地,改變了中國,影響了世界。
從那時起,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在自己每屆的三中全會上,以改革開放為主旋律,推出一個個事關全局宏觀戰略的重大決策。
也正因此,在中國的政治語匯中,“三中全會”幾乎成為改革開放的代名詞。
時代腳步疾速前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大幕即將開啟。
35年,彈指揮間,8次“三中全會”,改革,是不變的主題詞。
35年,櫛風沐雨,一路高歌奮進,改革開放,成為中華大地發展進步的力量源泉。
沖破樊籬 偉大轉折
“這速度真讓人有一種穿越時空隧道的感覺。”35歲的盧麗今年國慶節去泰山旅游,坐上時速300公里的高鐵,只用1個多小時就從北京到了山東。
盧麗并不知道,在她出生的1978年,中國旅客列車的平均時速僅為43公里。
那時的中國,慢的遠不只是火車的時速。剛剛結束十年浩劫的中國,國民經濟處于崩潰的邊緣,貧困人口高達2.5億,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一個沉重的問號擺在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前:中國向何處去?
危機的深處是轉機。
1978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這次歷時36天的會議原本準備討論經濟工作,最終開成了一次全局性的撥亂反正的會議。
12月13日,復出不久的鄧小平同志在會上發表了著名的講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國內的困局,外部競爭的壓力,促使我們必須要改革開放,要尋找一條新的建設社會主義、使國家繁榮富強的道路。”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說。
1978年12月18日,一個彪炳史冊的日子。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隆重召開。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這是一次偉大的轉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喚醒了古老的中國,推開了中國走向改革開放的大門——
發祥于安徽小崗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四川等地的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兩天半建起一層樓的“深圳速度”,蛇口工業區喊出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北京前門二分錢的大碗茶……從農村到城市,從集體到個人,一股股強大的改革氣旋噴涌而出。
成功開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成功探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正因如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成為30多年來中外媒體提及最多的歷史事件之一。
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黨中央審時度勢,及時提出要對束縛生產力解放發展的經濟體制進行改革。